應對經濟危機,新一輪積極的財政政策再次出手。政府投資逐步升級,2008年11月,中央緊急增加財政預算1000億,今年1月信貸發放創16200億的天量。如此大力度的政府投資,方向如何把握,投資體制如何完善?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劉立峰博士對此做出了解答。
對于目前的投資方向,劉立峰說:“總體來講,硬的磚頭的政策比較多,軟的人頭的政策比較少,經濟基礎設施多,社會公共服務少,投資的政策多,消費的政策少。”縱觀目前擴大內需的10條措施,劉立峰指出只有一條提到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社保水平等內容,與收入和消費沾點邊。
對于未來的投資方向,劉立峰說,“從擴大內需的本質來講,積極財政政策還需要更加重視促進收入和消費的增長。”
相對1998年而言,劉立峰認為此次擴大財政投資需要更加注重細節管理。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為例,上一輪國債投資中建設的中小城市污水廠很多都停停開開,主要原因在于管網不配套,當時國債沒有相應的投入,地方又搞不起。因此,此次財政投資就不能把注意力還是放在加快城鎮污水廠的建設上,而是要加快配套管網建設。
1000億元的投資已經明確到位,從審批方式方法看,劉立峰認為,此次政府投資很難說與1998年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時有太大區別。本輪積極財政政策將持續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有必要進一步探索一種更為公開、透明、合理、科學的審批體制。
對此,他提出了四條建議:
第一,實行國家發改委與省級發改委項目投資計劃會商制度,嚴禁市縣一級政府到國家部委跑項目。在國家和省一級設立國債投資項目委員會,建立專家委員庫,隨機選擇評審專家并進行具體項目確定。
第二,除跨區域、流域的投資項目由國家發改委審批外,其他類別項目可由主管部門根據因素法進行測算,將資金切塊給各省,由省級發改委根據轄區具體情況進行資金分配。
第三,建立財政投資項目選擇、確定的社會化評價體系,召集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公眾進行民主審議,通過一系列定量化指標評定的科學決策和監督過程。
第四,提高財政投資的利用效率,集中力量辦大事。財政投資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不要撒胡椒面,或強行要求地方配套資金。
此外,劉立峰還提醒,經濟增長不能過分倚重政府直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