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城區簡以方位稱名。城東區,歷來西寧之門戶,遠往諸省之孔道。北有泮子山丹崖巍峨,南有塔爾山青巒疊嶂。湟水自西而來東流不息,劃地為南北,夾岸皆綠,土地平闊,良田萬頃。自古耕狩戍兵之所,而今發展騰飛之地。
城東區為西寧市建置之肇基。古為西王母國邦屬,西羌樂土。有秦以來,衍為羌酋愛劍分枝。自漢武帝在此初置西平亭,始入中原王朝版圖。漢后將軍趙充國屯田湟中,留譽漢將營,遺有戍兵之根基。曹魏置西平郡筑城,屹然河湟重鎮。晉代北方紛擾,南涼趁隙立國,康王埋桀骨于園山。唐蕃爭界,遭際西陲得失之所。宋廷疲于河西紛擾,唃廝噦割據自立,擁青唐城開絲綢南路通衢,納商賈數百家于東城,始得此地商業之稟賦。元世祖令駐青海探馬赤軍,當是回族世居繁衍之初。明朝初期,城池西移,東連關廂,平西侯沐英倡建西寧東關清真寺,伊斯蘭教得以傳播。清乾隆年西寧府創設東關回民社學,開民族教育之先河。民國初始,官商興于湟光地區,爾后“馨廬”鋪張于曉泉。及至封建官僚政治終結,解放大軍自東關浩蕩入城,紅旗高揚于湟中大廈。共和建國,人民當家,春風化雨,方有今日城東區之日新月異。
城東區從歷史蹣跚走來,演變兩千春秋,雖山水形勝依稀往古,然人文百世,炳筑有加,以至璀璨。東去小峽要隘,水激巖關,名列八景,張思憲詠嘆“兩袖清風自往還”。西有湟光旺地,車水馬龍,熙盛繁華,工商居以興業利民。北跨湟水兩岸,交通要沖,公路鐵路并道而馳,行旅往來四通八達。南嶺高聳文峰碑塔,祈祝人文蔚起,古城文脈所系。登高遠眺,但見平川沃野,田舍掩于蔥蘢。大道通衢,街巷縱橫,民居市肆,一派生機盎然。
地無鉛華,民風質樸,崇教尚武。關廂居民積錙累銖善于經商,田野之民克勤尚儉長于務農。風俗異于漢回,殊于衣食,但凡年節婚嫁誕壽各儀其規。然于踩青山林、臨水野炊、敦親睦鄰則旨趣一致。尤于移風易俗,教化德育,與時俱進,志同道合。濟時耀邦者,則有阿法格傳播回教,滋生門宦。直隸提督馬進良智勇冠軍,西寧鎮總兵官高天喜忠勇壯烈,馬彪師四千子弟馳騁豫皖抗擊日寇,百歲武師苗玉龍飛彈醉棍飲譽京華,邵鴻恩倡辦回族教育不遺余力,馬懷庵向往光明力促民族團結,馬輔臣精于礦務勇于任事,買成章愛國愛教,吳建勛醫病醫心,郭兆順見義勇為……皆同流星光華,閃耀河湟。人杰地靈,堪稱耕讀傳家之福地,創業圖興之佳壤。
而今之城東區,非昔日之城東區。經濟開發區覆蓋千古兵營,正以獨特優勢引領科技工業新時代。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在東區土地上搭起天路之門。民族大學鐘靈毓秀,各民族優秀人才層出不窮。清真食品地方名吃經濟實惠,傳承有緒聲譽遠播。民族工藝獨具豐采,新意泉涌,琳瑯滿目。民營企業百花齊放,競相發展,強區富民之根本。清真大寺愈建愈偉,溝通中西文化,聚禮宣教享譽海外。馨廬已成青海民俗文化大觀園,愛情山歌“花兒”依然紛飛于田野,武術修德健體應時代而普及光大,翰墨丹青陶冶情操普及大眾,古玩字畫寶物奇石收藏頗具實力……此乃新時代之風韻。
乘著改革開放之強勁東風,抓住西部大開發之歷史機遇,堅持科學發展觀,十萬東區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架起通往和諧社會之玉帶橋,跨入競相發展之大校場,敞開寬廣胸懷,融匯多元文化,吸納先進經驗,創新科學思維,發揮區位優勢,率先發展,振翅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