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五糧液來說,此次合資,應該是上一輪造車大潮的延續,只是這個慢動作一直被延續了5年。

曾經,“外行造車”一詞的意思接近于笑話,其盲目性和失敗結局似乎不言而喻。但是今后,這個詞的含義可能會稍有變化,因為在所謂的外行造車的行列中,又走出一位生力軍——五糧液。
3月20日,工信部網站公布的第187批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顯示,五糧液集團旗下普什集團與沈陽華晨金杯汽車有限公司的合資企業——華晨金杯綿陽分公司建設獲批。
華晨集團負責該項目的負責人鄭魁士表示,根據框架協議,合資公司將涉及皮卡、金杯品牌系列越野車、輕客、輕卡等車型的生產,沖壓車間等部分將由五糧液集團負責。
普什集團更透露,除了華晨綿陽項目,普什集團自己剛成立了汽車零部件公司,目前已投產。除了對外加工配套零部件外,還在做挖掘類的重載機車整車。
顯然,在合資中,普什還處于次要角色,主要是借華晨的舞臺做配角,但用自己的零部件公司兼做整車,就有向主角努力的意思了。而且,配角做好了,做久了,成為主角的事情并不少有,相信五糧液的最終想法應該如此。
資料顯示:普什集團之前在重慶就有一個大型的柴油發動機建設項目,掌握先進技術,主攻方向是重載車。同時,普什已成為重慶長安、天津豐田、成都豐田及廣州本田等多家汽車企業的汽車機械模具及發動機零部件配套生產商。看來,五糧液的“造車夢”由來已久。
其實,中國企業進入汽車領域的上一輪狂熱才漸去不久。2002年、2003年的時候,一批家電、電子企業以空前的熱情邁開了進入汽車制造業的步伐。如江蘇春蘭、寧波波導、廣東美的、河南新飛、寧波奧克斯、深圳比亞迪,甚至包括云南紅塔。
這些企業在之前的快速增長中積累了大量的資金,面對本行業日趨激烈的競爭和漸薄的利潤,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無疑成為了大家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
當時,汽車行業具有幾個特點:市場廣大、利潤高、技術壁壘相對薄弱——資金的地位相對重要,政策門檻較低——不涉及壟斷性資源……面對優勢,這些手握重金希望轉型繼續大把掙錢的企業,選擇其實并不多。
但最后的事實是,這些企業輕視了進入汽車領域的條件與困難,大多雷聲大,雨點小,只有比亞迪憑借主業優勢在汽車界站穩了腳跟。隨著一個個“造車夢”的破滅,國家有關部門對“借殼造車”的行為提高了警惕,嚴格了汽車行業的準入門檻,外行造車暫時進入低潮。
嚴格意義說起來,五糧液其實也算上一波造車熱潮中的一員。只是,在上一輪中,五糧液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被耽誤至今。
2003年底,原五糧液集團董事長王國春曾公開表示,汽車產業是中國經濟中的最后一塊大蛋糕,現在不進去,以后很難進去。
同時,五糧液在進入汽車行業方面也有過幾次動作,如收購華晨集團旗下的新華集團部分股份等,但級別層次較低。
對于五糧液來說,此次合資,應該是上一輪造車大潮的延續,只是這個慢動作一直被延續了5年。目前,汽車行業的狀態與上一次有類似的地方,除了政策門檻調高之外,進入條件變化不大。最為可貴的是,五糧液的主業發展良好,為大規模進入汽車業保證了充足的資金——資金正是若干外行企業造車失敗的主因。
學徒-師傅、外行-內行、零部件-整車,這樣的思路大家都會看的明白。小規模的嘗試之后,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五糧液早日規模進入汽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