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重組的意圖之一就是通過代工來降低成本,這對中國的家電企業來說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銀發鷹鼻,人稱“鐵腕改革家”的美國人霍華德·斯金格,今年已經67歲高齡。四年前,他以改革者形象獲任索尼首位外籍董事長兼CEO,而今年4月他將再次走向前臺,成為索尼“二次革命”的統帥。
金融風暴的襲擊和日元升值,再加上對手的抗衡,昔日消費電子巨頭索尼正面臨14年來最大虧損的困境。
專家預計,截至3月31日的2008財年,索尼集團營業虧損將達2600億日元(約人民幣182億元),這也將是索尼近14年來首次出現年度營業虧損。
2月27日,索尼宣布斯金格臨危受命,開始兼任總裁,親自操刀索尼的架構重組。
重組后,索尼的電子和游戲兩大業務集團實施戰略性整合,新組建網絡化產品與服務和消費產品兩大集團,以加快公司向產品的網絡化和服務轉型。其中,前者包納其電腦娛樂(SCE)、PC業務、新移動產品、軟件及服務部門;而電視、數碼影像、家庭音視頻業務則被納入后者。
此外,索尼還將新組建兩個跨公司的平臺:共通軟件與技術平臺和生產、物流、采購平臺。索尼官方說:“兩個平臺旨在保證索尼的網絡化產品和服務能在一個共通的用戶界面實現無縫連接,以快速、低成本和高效的方式到達顧客。”
自此,之前一直醉心于技術的索尼,開始以“網絡化與服務”為導向,并采用外包生產,原來電子、娛樂和游戲三大牢不可破的業務結構也被徹底打破。此舉是索尼應對金融颶風的招數,還是公司整個盈利模式的改變?
與索尼轉型的同時,海爾集團董事長兼CEO張瑞敏也稱海爾開始不再以“技術”為推動力,而主推外包。海信、康佳、創維等也正在布局,一場家電行業的大變革正悄然拉開。
制造商變身
調整后,索尼作為電器制造商的角色也漸漸褪色。
早在2008年索尼公布的三年中期計劃中,其就已將網絡化放到核心的戰略位置了。索尼宣稱到2010財年,其90%的消費電子產品將具備網絡化和無線上網功能。
是什么原因迫使索尼轉型?
從表面上看,金融風暴導致銷量下降,出現業績急速下滑是最直接的“推手”。但實際上,已經宣布將在今年4月卸任的索尼總裁中缽良治認為:索尼電子的虧損主要原因歸咎于“索尼始終無法推出足夠多的新產品”。索尼電視的每個零部件的生產、組裝都由索尼自己完成,但液晶面板等核心部分卻必須對外采購,這使得其生產成本大幅增加,而當液晶面板短缺時,新產品推進速度自然減慢,只能通過降價來吸引消費者,利潤自然所剩無幾,而金融危機又無異于火上澆油。
此次斯金格再度操刀對索尼的電子業務重組。他要求電視業務部門的響應速度要更快、利潤更高,并采用委托外部生產的OEM和ODM模式,而網絡化則使得索尼產品能在一個共通的界面實現無縫連接。調整后,索尼作為電器制造商的角色也漸漸褪色。
縱觀索尼的競爭者,如微軟、蘋果,他們也是自己不建工廠,而使用低成本的合同制造商。生產模式的轉變,讓索尼不再單純追求技術,而是以低成本、符合客戶需求的網絡化為策略,從而迅速、大規模進入新興市場,這才是索尼調整的最本質目的。
“很久以來,索尼的很多技術和新產品都是實驗室產品,很難降低成本,因為其并非用戶需求,銷量也不是很好。”家電行業資深評論家王斌告訴《英才》記者,“產品為利潤服務,以客戶為最終導向,這是當前危機下索尼必須要做的,如果一味追求技術而無視用戶服務,技術就成了工程師自己的意淫。”
而在東方證券分析師陳剛看來,此次索尼改革也是過渡性的,隨著其網絡化技術的推進,目前的消費產品集團與網絡化集團有望最終合并。
選擇代工
海爾要將60%的業務尋求代工,這只是為了降低成本,從而以更低的價格賣產品。
索尼總部改革的大動作頻頻發生,雖然索尼中國自稱,中國的業務不會發生重大調整,但國產家電廠商已嗅出了市場上的新氣息,開始進行突變。
2月,張瑞敏正式對外宣稱,海爾已經放棄收購GE家電。“我們的戰略將是進行越來越多的外包”,張瑞敏表示,海爾將徹底從制造型企業轉型為營銷型企業,“這是海爾下一步的首要目標”,海外收購則被置于次要位置。
“白色家電行業的競爭已不再由技術革命驅動,海爾的競爭力就在商業模式當中。”張瑞敏顯得信心十足。在他看來,要打造新的商業模式,必須改變以制造業為主的業務模式,將業務外包無疑是很好的方式。
在張瑞敏的“營銷型海爾”戰略規劃,接下來將生產基地剝離已是勢在必行。
經濟危機下,國外的索尼和國內的海爾都不再唯“技術”為推動力,而選擇代工,是巧合還是大勢所趨?這對家電行業來說,又透露著怎樣的信息?
評論家王彬看得很清楚,他說:“海爾轉型和索尼轉型是兩碼事。海爾并沒有真正的技術積累,從來就沒有真正以技術為推動力,它一直是靠營銷和低價格。現在其要將60%的業務尋求代工,這只是為了降低成本,從而以更低的價格賣產品。其根本就無所謂什么商業模式的競爭力,可以說轉型的海爾依然不會有什么大起色。”
長期以來,索尼、三星、西門子、松下等國外品牌依靠良好的技術優勢搶奪國產家電行業的市場份額,同時又對國產家電商進行技術封鎖。國產品牌除了在外觀上做一些變化外,很難真正通過核心技術的變動打造差異化產品,只能通過規模和成本來打價格戰。
危機下,沒有技術保障的國產家電該如何突圍?
現實中,2月,康佳、海信、TCL及創維,一方面,紛紛投資建設液晶模組廠,欲通過進軍上游,完成液晶電視產業的戰略布局,以更大程度掌握自己的“命運”。“液晶模組廠建成投產后,我們對液晶電視的成本控制能力從33%提高到63%。”康佳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侯松容如是表示。另一方面,他們通過積極與國際巨頭合作來彌補技術和管理的瓶頸。
知名家電專家陸刃波認為,如果不能夠掌握核心的技術,那么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永遠只能是隔靴搔癢。
而現實中,除了技術瓶頸,隨著“渠道為王”時代的到來,家電制造商的喉管也被國美、蘇寧等零售商牢牢卡住,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小。“短期內,國產家電很難有什么出路,未來農村市場很關鍵,家電下鄉或將成國產商的救命稻草。”王斌的言論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