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策環境逐步寬松之下,未來中國保險企業或將面臨更多的投資誘惑。
在政策環境逐步寬松之下,未來中國保險企業或將面臨更多的投資誘惑。
近期,不僅新修訂的《保險法》拓寬了保險資金的運用范圍,保監會也表示將允許有投資能力的中小保險公司直接投資股票。而在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上通過了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將原《保險法》規定的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變更為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并且增加了保險資金可以投資于不動產的規定。
當各種關于保險公司投資業務變得更加清晰、明確之后,中國日益興起的保險行業會出現繁花似錦的景象還是更加混亂的競爭格局呢?
放開 “炒”股“炒”房
從嚴控投資到為保險公司“炒”股、“炒”房做政策鋪墊,這樣的一種變化讓保險行業的成長似乎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保監會早在2007年就已將保險資金進入股市比例從5%上調至10%。目前,除人壽、平安、新華、人保和華泰等大的保險公司可以直接入市外,其余中小保險公司只能通過9家中資資產管理公司和1家外資資產管理中心委托入市。
現在,保監會又有意開放中小保險公司直投入市的限制,又進一步地放開了保險資金流入股市的閘門。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徐高林分析認為:“雖然,這之前已有30多家中小保險公司通過資產管理公司間接入市了,但會受到很多的限制,成本也很是個問題,所以直投股市肯定對中小保險公司是個利好。”
那么,在股市經歷了這樣一輪歷史罕見的大調整后,中小保險公司進入股市是否是一項多贏的“利好”呢?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的主任王緒瑾教授認為中小保險公司直接入市正逢時機。
“去年該跌的也跌了,不該跌的也跌了。盡管現在還是震蕩之中,但整體經濟是在回升,股市逐步回暖,所以風險也減小了。直接入市可以增加資金來源,對于資本市場來說,目前問題不是資金的過剩,而是不足,所以這是入市非常合適的時期。當然,中國資本市場逐漸走向完善是中小保險企業入市的關鍵。”
此外,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信息是,除了股票市場將逐步向保險全行業開放外,新《保險法》的修訂也掃清了保險公司投資房地產市場的法律障礙,保險公司終于不用尷尬地通過自用名義打擦邊球去投資房地產。對于保險和地產兩個行業來說,一個有投資需求,一個有資金需求,這樣的互動長期來看顯然是雙贏的。
從嚴控保險投資行為到為保險公司“炒”股、“炒”房做政策鋪墊,這樣的一種變化讓保險行業的成長似乎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徐高林認為在開放股市、樓市的同時,還有一些高風險領域可能會對保險業敞開大門。“比如私募股權,評級比較低的債券,甚至無擔保的債券,未來這些都可能會對保險公司開放。”
能力 償付為先
“保險公司的投資還不能像共同基金那樣比收益率,但反過來可以比的是,作為保險行業里公認的標準——償付能力。”
《保險法》的修正卻并非是單純的為保險公司松綁,監管者在一手放開投資渠道的同時,另一只手卻仍然緊緊抓住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不放。
償付能力作為保險公司承擔責任補償的經濟能力,不僅體現著其理賠能力,更是企業承擔投資風險的能力。
對于償付能力不足的保險公司來說,修正后的《保險法》對他們的限制仍然不會放松,包括業務范圍以及投資領域,甚至是高管的工資或者商業性的廣告投放等。
徐高林認為新的《保險法》是將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投資比例與公司的償付能力掛鉤,以往以保險公司資產規模來劃分業務范圍的標準將會被償付能力指標所代替。
“以前劃分大小,總體來講是對的。大的保險公司無論從人員素質、投資能力還是研發能力,都公認地比較強。但也不排除小公司因為團隊或某些因素,在某個領域投資能力會很強。我們以簡單的規模來劃分是不科學的。”
但是,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還不能像共同基金那樣簡單的比收益率,因為基金的資金來源各式各樣,而保險投資資金主要來自保費。因此反過來可以比的是,作為保險行業里公認的標準:償付能力。當然,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也體現在股東實力上。從事高風險投資,得賠得起。
風險 關鍵是比例
“保險這個行業是不相信英雄的。”
開放了各種投資渠道之后,歷來追求安全性第一的保險資金,面對風險不斷升級的投資項目,資金安全如何保障成為關鍵問題。
根據2008年的數據來看,很多委托入市的保險企業現在都處于虧損狀態。實際上,中小保險企業直接入市,要真正付諸于行動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家北京地區以投連險為優勢險種的中小保險公司,在提及未來是否有直投入市的規劃時,相關負責人十分堅定的向《英才》記者表示,“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打算。”看起來,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讓保險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險公司依然謹慎。
“我們常說債券、股票、房地產是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確切地說應該是內行的高收益、外行的高風險。如果中小保險公司對投資項目還沒有研究得比較透,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一定不要盲目投資。渠道放開了,意味你可以做,但并不表示你必須做。”
徐高林的建議是“在險種設計上,要跟投資取向相匹配。”保險險種有兩個性質完全不同,一個是傳統險,一個是投資類的保險。前者是保險公司要承擔損失的風險,后者基本上風險是由投保人去承擔。”
壽險、財產險等這些屬于保險公司的傳統險種,它的投資模式在英美國家200多年的投資歷史上,已基本固定。在美國,這些險種的投資比例約束是非常嚴格的,上限大概是15%左右,但是從1917年以來80多年的數據顯示,大部分保險公司的傳統險種其投資比例很少超過5%。
“所以,對于高風險的資產,無論你水平有多高,也不能超過一定的上限,就像我們所說的單項資產不能超過10%,總的風險資產不能超過30%。即使是沃爾·巴菲特來投資,他也要遵循這個限制。保險這個行業是不相信英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