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3月,《南都周刊》的封面上,“大小孩”林 A姿勢“囂張”,笑容燦爛。關于他的談資很多,從“貧民”到富翁,再到“負翁”,直到現在擁有數千員工、年營業額過千萬的企業,同時還是名聲在外的企業教練、NLP執行師……他將自己的五次起落化繁為簡,用自己創業中的“第一次”故事告訴創業者:再精彩的創業之路也是從邁出的那看似不起眼的第一步開始,再小也是人生的一大步。
第一次社會調查 關鍵詞——開始
我 17歲在廣州讀書的時候,和同學利用暑假和寒假兩次騎自行車環珠三角進行社會調查,我們調查了順德的農村,參觀了美的集團的前身“美的電風扇廠”,真正觸摸了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我們帶了 50塊錢出發,十多天回來后還剩 20多塊,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那么遠的路一點一點往前走,也就騎下來了。
這是林 A講的第一個故事,在他看來,不管多遠的距離,只要你邁出第一步,就會一點點接近目標。創業也是如此,不要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但不吃永遠成不了胖子,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要因為擔心自己沒錢沒能力就不去行動,而是創業之后才有錢有能力,做了才有經驗。創業可以從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你自己先想清楚是面子重要,還是事業、前途重
要。
第一次抓住商機 關鍵詞——信任
工作第一年,陪老總去看電影,開場前人們都在電影院門口消磨時光,很多小商小販就在那里做起了生意。留心觀察了一下,我發現賣什么的都有,就是沒有人賣書。于是我六五折進書,每天晚上去電影院門口擺攤,一個月下來居然賺了一千多,當時我一個月工資還不到200。
這算是林 A第一次正兒八經地創業,在這個故事里,他最大的收獲就是第一次深刻體會到該如何把握機會,并嘗到了“甜頭”。之后,林 A在多個行業、領域都打拼過,對如何把握創業機會自然是成竹在胸,他將其中的關鍵詞總結為“信任”——
首先,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能力,別人可以,我也行的。其次,信任別人。聽到別人介紹的機會,一些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否定:哪兒有那么好的事情!這樣,機會又從何而來呢?第三,信任機會。不信任,就是封閉了自己,拒絕了機會。
“這個我喜歡”,“那個賺錢多”,“這個門檻低”,“那個有面子”……創業項目有很多,選擇的標準五花八門。林 A的答案非常鮮明——“前景”,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人快我絕”。創業不以投資的多少或企業規模的大小“論英雄”,投資小,不一定生意小,重要的是前景和回報。
在林 A的邏輯里,創業是創一番事業,要做一些有趨勢性、有前景的事情,將來有更多的人需要,創業才會事半功倍,“如果目前有錢賺,但沒有前景,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自己有興趣,沒有前景,這不叫創業,叫發展愛好而已。”對于一心選擇眼前能賺錢的項目創業的人,林 A的觀點是:選擇本身沒有對錯,從自己的需要出發也無可厚非,但無論選擇什么項目,創業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一定要大致算算什么時候能夠回本。
第一次遭遇重大失敗 關鍵詞——心態
1996年的一個晚上,我被帶到了拘留所,我本是當地一家迪斯科溜冰城的老板,現在卻因莫須有的罪名,不得不面對有生以來的第一次牢獄之災。那年我 26歲,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打擊,投資溜冰城的 80萬血本無歸,還背負上了 50萬的債務。之后,我北上南下,事業幾起幾落,也曾意氣風發,也曾危機四伏。
林 A的第五次重新開始,下了一個大賭注。他說服妻子買斷工齡,將拿到的 10萬元補償款全部投入新公司的創立中,再次開始創業。現在,公司順風順水,有 2000名員工,年營業額數千萬元。
創業有風險很正常,現在沒有鐵飯碗了,不創業也有風險。在林 A眼里,風險不是失敗,他把每次風險看做一次摔倒,做好總結,爬起來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就像孩子要摔倒很多次才能學會走路。他說,創業者一定要懂得愛和感恩,愛自己,愛生活,愛家人朋友,才會有最強烈的責任感和意愿去實現創業目標。
第一次遭遇金融危機 關鍵詞——行動
每次經濟危機后都會創造一批財富英雄,現在,金融危機真的來了,英雄會誕生在哪里?是你,是我,還是他?
不管形勢多好,都有人在虧本;不管形勢多差,都有人在賺錢。林 A希望創業者看到的是“危中有機”,“就業困難,其實就是創業容易,因為危機把大家都拉回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創業成本也絕對比經濟過熱的時候低。當然,還要看準什么樣的事業在經濟回暖時會是最好的。溫總理說‘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但春色倍還人,誰有機會去享受呢?肯定不是袖手旁觀的人,一定是在危機來時有所行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