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鄧小平區域經濟理論的偉大勝利。本文回顧了鄧小平區域經濟理論的核心思想及其歷史實踐。這種極富想象力與創新力的理論,對我國當代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啟示。
[關鍵詞] 區域經濟 共同富裕 啟示
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啟示我們: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不是單純追求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僅要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要求,實現社會和諧和全面進步。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對如何運用一定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如何科學地分析和研究鄧小平豐富而又深刻的區域經濟思想,對我國目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鄧小平的區域經濟理論及歷史實踐
作為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審時度勢,深刻地分析了國際、國內的環境,立足于“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提出了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性轉移,針對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社會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實際情況,鄧小平認為東、中、西部存在明顯的差距,短期內已成為難以逾越的鴻溝,為了謀求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縮小與世界上先進國家的差距,必須分清緩急、輕重,對具有發展優勢、發展條件和發展效率的區域優先發展和重點發展。鄧小平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在經濟政策上,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從而帶動其他地區、其他人,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沿海地區優先發展的非均衡戰略思維,即沿海地區和大城市要利用既得優勢,國家工業化的布局重心開始向沿海傾斜,并產生極大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
按照鄧小平區域經濟思想,逐步形成由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的區域發展布局。1979年4月,鄧小平提出設立經濟特區,1984年上海、廣州等14個為沿海城市開放;1985年2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閩南三角地區被辟為沿海經濟開發區;1988年3月,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及環渤海地區被劃入沿海經濟開發區,東部沿海地區逐步形成經濟特區、開放城市、開放地區由點到面的對外開放格局。自1992年起,中國區域開放由沿海到內地延伸,長江開放地帶建成,13個邊境城市開放,所有內陸省會城市開放,浦東開發,所有內陸省會城市全方位開發的格局形成。20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種由外向內,由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漸次發展的戰略布局,是鄧小平在深刻認識和尊重區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并設計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獨特之舉,這一戰略的實施不僅加快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迅速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開放和發展。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裕起來”觀點,并沒有違背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目標,他明確指出“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
二、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現實啟示
1.實事求是,發揮資源優勢,推動地區經濟健康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經濟是鄧小平根植于各個地區實際情況得出的結論。當前落后地區要求發展的愿望是迫切的。然而,落后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況與其它地區有很大差別,忽視差別,脫離實際,盲目套用其它地方的經驗,再好的計劃與設想也不會成功,甚至會帶來損失和災難。我國不少落后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文化、民族文化資源流光異彩,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發展落后地區能源工業、特色產品及加工業、旅游業等特色產業,變潛在優勢為現實優勢、社會生活的傳承和發展,對全國生態環境的未來變遷影響重大。因此,落后地區經濟發展還須從生態環境脆弱的實際出發,將經濟跨越式發展定位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高度,以實現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
2.促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鄧小平提出的發展區域經濟戰略思想,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事物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原理,根據我國東、中、西部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自優勢,先發展東部、南部,再帶動西部,加快西部的發展。我國東部有先進的技術和高科技人才,還有豐厚的資金和先進的設備,改革開放后由于政策傾斜,經濟發展快,但是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對于目前的中國來說,西部大開發是縮小東、西部差距的重大舉措。西部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86%,全國8個民族省區全部在西部,西部是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區。正是因為西部是多民族的聚居與活動之地,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鞏固的歷史進程中,西部地區扮演著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角色。所以,中國在制定區域經濟政策時,民族問題、尤其是西部地區的民族問題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3.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實踐依據
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思想不僅在過去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在未來的經濟建設中該思想還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首先,運用非均衡的思想來解決改革中新舊體制轉軌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其次,利用非均衡思想解決和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提出“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基本方針;第三,繼續協調地區經濟發展,引導人民群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繼續發揮地區優勢的同時,合理安排中、西部的協調發展,即在“兩個大局”的基礎上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以此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第四,十六大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這是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在新時期的運用。鄧小平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指導我國經濟建設的作用是長期的,非均衡協調發展思想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始終起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體制改革重要文件匯編(上冊)[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