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盛典”頒獎現場的絢麗與多彩絕非南方電視臺的惟一目的。繁華的盛典背后,隱隱可見南方電視臺繼續做大電視劇產業的決心。并且,這種決心還正逐漸給國內的電視劇產業“生態”帶來某些改變——電視劇的“南方標準”在嘗試確立自己的標桿。
“南方標準”
南方電視臺臺長區念中曾表示,南方電視臺的最大追求是貼近大眾。電視劇毫無疑問是最貼近大眾的電視形態之一。電視劇收視的區域差別一直存在,在嶺南地區,這一差異更為突出。在香港電視文化多年的熏陶下,廣東地區的觀眾向只對一些特定類型的電視劇更為青睞,這一收視特點讓此前的許多在全國其他地方收視所向披靡的內地電視劇在廣東地區屢遭冷遇。用南方電視臺副臺長余瑞金的話來說,這就叫文化差異。南方電視臺要貼近大眾必然要先貼近這種文化差異。
因此,能夠在“南方盛典”上獲獎的電視劇,以及相關的演員、導演、出品公司等等,不論是港臺出品還是內地制造,題材不論是言情、倫理、古裝、懸疑、諜戰抑或主旋律,他們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是由廣州觀眾用遙控器選舉出來的,是文化差異選擇的結果。
入圍本屆“南方盛典”的電視劇都是當年度在廣州地區落地的境內外頻道電視劇平均收視率的前12名。這個平均收視率的計算方法很有意思——將CSM媒介研究與AGB尼爾森的收視率數據相加后除以2所得。如此處理收視數據在國內電視臺中很罕見,不過卻確保了收視數據盡可能的真實與公正性。同樣,數據的真實與公正,也使得相關獎項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廣州乃至嶺南地區的觀眾的欣賞口味。于是,“用遙控器為明星加冕”成為“南方盛典”的品牌內核和差異化標識。
國內與電視劇相關的影視節和頒獎禮為數眾多,但是這種以收視率和觀眾口味作為惟一評獎標準者,“南方盛典”獨此一家。因此,這套以嶺南地方受眾選擇為基礎的電視劇評價體系也被業內稱為“南方標準”。
“有了‘南方標準’做基礎,‘南方盛典’所反映的就是一種評價電視劇的南中國視角、觀念、聲音和判斷,這在國內電視界以前是沒有的。”余瑞金說。同時這種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評獎活動,也凸顯出其與其他電視劇頒獎活動的差別。可以說,“南方盛典”豐富了全國電視劇評獎的類別。“愈南方,愈中國。只有擁有不同的色彩,中國電視才能更加絢麗。”
從這個角度理解,“南方盛典”所做的不僅僅是給電視劇和明星們“加冕”,同時也是在給南方標準“加冕”。
“南方標準”的產業意義
依托文化差異,南方電視臺一向所秉持的市場理念就是差異化競爭——既要不同于內地其他電視臺,也不能簡單地向港臺電視文化看齊,與內地其他電視臺保持差異化的同時也要與港臺形成差異化競爭。
作為廣東本地的電視媒體,同香港電視競爭,無疑還得依靠內地的電視劇制作能力。但是內地電視劇制作公司數量繁多,電視劇年產量巨大,南方電視臺不可能一部部拿來“試錯”,因此有必要高調向電視劇出品公司推廣“南方標準”——“南方盛典”成了南方電視臺集中發布這一信號的年度“秀場”。既“秀”給本地觀眾,也要“秀”給全國的電視劇出品公司。目的就是“通過關注我們的事情,進而關注我們。”
不過一開始“南方盛典”主打的并不僅是電視劇這一張牌,用南方電視臺自己的評價來說,2004年第一屆“南方盛典”更像是一個內部“卡拉OK”,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第一屆“南方盛典”的獎項也有點繁復冗雜,有電視劇、有電影、有電視欄目、有演員、有主持人。到了第二屆,“南方盛典”開始引入“遙控器”概念,電視劇元素開始得到進一步加強。到舉辦第三屆前,南方電視臺開始對“南方盛典”的價值進行重新挖掘。
如何將“南方盛典”打造成一個長期品牌?從什么樣的資源上著手最為恰當?經過幾年打磨,主辦方認為電視劇是電視收視率的主要支撐和受眾關注的焦點,也是娛樂產業的核心環節,以電視劇作為“南方盛典”的主打,既可以整合上下游的大量娛樂資源,又能是為南方電視臺的電視劇策略服務。同時,由于電視劇屬于快速消耗品,僅僅依靠電視臺自己去投資定制肯定滿足不了頻道巨大的需求,必須要與電視劇出品公司進行廣泛和頻繁的接觸。因此,“南方盛典”同時還應成為南方電視臺對接出品公司的一個商業合作平臺。
有了清晰的定位,2006年度的“南方盛典”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原本要授予電視臺內部節目和人員的獎項被剝離了出去,被同樣處理的還有哪些與電視劇關聯度不高的元素與環節。該屆,15個“金南方”獎項中有13個是電視劇獎項。“改變后的‘南方盛典’開始向業界發出了清晰的信號,一方面證明南方臺是一個優質的平臺;另一方面傳遞信息,告訴他們廣東觀眾喜歡什么樣的電視劇題材和演員,樹立購劇的標準。”
“電視劇出品公司獎”的出臺,標志著“南方盛典”在2007年邁向了成熟。當年收視排名第一的電視劇出品公司獲得了10萬元的“最佳電視劇出品公司獎”,其余的11部電視劇的出品公司則各獲得了5萬元的“優秀電視劇出品公司獎。”
成熟的“南方盛典”影響力日隆, “南方標準”正被電視劇出品公司接受和推崇,當作電視劇產業的一項重要標桿。面對這種要求,南方電視臺堅持了一個獎項只頒發給一個獲獎者和一切由收視率決定的原則。“南方盛典”甚至對香港電視也有了微妙的影響。TVB等香港電視臺也把能入圍“南方盛典”作為衡量其出品的電視劇的質量和影響的一個指標。
三個成果
本屆“南方盛典”主題為“‘劇’變50年”,這既是南方電視臺向中國電視50年的致敬,也是“南方標準”信心的展露。入圍的電視劇囊括了電視臺購片方、文化學術界、觀眾三方的意見,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來自觀眾的投票。這個主題無疑為“南方盛典”增加了更多的歷史厚重感和全國性意義。
2008“南方盛典”是歷屆活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在現場,各個電視劇出品公司代表、影視明星等各路嘉賓魚貫出場,顯示業界已經充分認同了“南方標準”的價值。在“盛典”期間,一家電視劇出品公司找上門游說,表示愿意將《一個女人的史詩》這部劇交給南方臺播出,而這部劇之前已被另一家衛視買斷。這家公司甚至表示愿意由自己來承擔之前那家衛視的獨播違約金,以換取《一個女人的史詩》在南方臺的順利播出。
這件事被視為“南方盛典”所要達到的三個成果的集中代表。
這三個成果分別是:“提升品牌”、“展示實力”和“交朋友”。
同時,南方電視臺購劇的標準也在“南方盛典”這個平臺上成型并傳遞了出去,那就是:適不適應南方標準;公司有無相關的資質和實力;具體的合作模式。
板塊的成型和操作經驗的積累使得南方電視臺對“盛典”的運作愈發純熟。不過在確保模式穩定的同時,南方臺仍希望每年都能有所調整和改進,以期不斷有新意。在與一些電視劇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投資拍攝一系列大投入電視劇的同時,2009年,南方電視臺還將投資拍攝10部小成本電影,以圖在新的內容領域投石問路。隨著產業布局的變化,未來的“南方盛典”必將呈現出新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