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08年,特種電影在國內市場取得一定程度的突破。9月,內地引進的首部3D立體電影《地心歷險記》一路熱映到了年底,最終以極小的放映范圍內取得了近7000萬元的高票房。而以巨幕為特色的IMAX也推進了其在中國的部署。2008年底,萬達影城石景山店的IMAX數字影院正式營業。《馬達加斯加2》成為首部進入內地的IMAX數字電影。
IMAX:中國戰略升級
2008年12月31日,萬達影城石景山店的IMAX影院正式開業。這是萬達院線在國內的第300塊銀幕,也是內地引進的首塊IMAX數字巨幕,而在該影院上映的《馬達加斯加2》則是內地引進的首部IMAX數字電影。石景山影城是萬達與IMAX戰略合作計劃的一部分,雙方預計將在國內新建10家IMAX巨幕影院。

推進戰略性合作
對于IMAX而言,中國是北美外的第二大市場。早在1998年,IMAX就進入了國內市場。中國的首家IMAX影院位于上海科技館,而上海和平影都是國內第一家IMAX商業影院。據IMAX負責中國業務的副總裁袁鴻根介紹,目前國內已開業的IMAX影院共計17家,其中商業影院8家,其余9塊銀幕隸屬各博物館與科技館等機構。
相比之前在國內的逐點推進,此次IMAX與萬達的協議是一次戰略合作。雙方將聯手在內地建設10家IMAX影院,首批計劃包括3家——除卻北京石景山店,萬達在長沙和長春的IMAX影院目前也已開業。作為近年來國內發展最為迅速的院線企業,萬達此前在廣東東莞已擁有一家IMAX影城,其巨幕面積超過700平方米,號稱亞洲最大的電影銀幕。
就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發展策略而言,IMAX電影娛樂部門的總裁Greg Foster表示,公司首先看重的是15-30歲的主力觀眾與家庭觀眾群市場,而IMAX眼中的理想合作伙伴是在該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且效益良好的多廳影院經營商。袁鴻根表示IMAX在國內率先選擇與萬達合作,主要是因為后者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院線;此外,萬達所走的高端路線也符合IMAX對自身市場的定位。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以外,各地的省會城市也是IMAX的發展目標。袁鴻根表示目前公司也在與四川太平洋等其他院線商談合作。
“數字化”驅動
不同于之前IMAX影院所使用的膠片放映設備,此次萬達引進的是IMAX公司最新推出的數字銀幕。該設備在亞洲也是首次推出。袁鴻根表示,除了新開業的影院,IMAX公司也會對國內已有的IMAX商業影院提供相應的設備升級服務。
數字化是近兩年來IMAX公司的發展重點。2006年,由于缺少票房熱門影片和設備交易的大單,IMAX也經歷了一段低迷時光。為此公司更加緊了在數字化方向上的努力,尤其是放映設備的數字化與新商業模式的開拓。袁鴻根介紹說IMAX數字放映設備在2007年底才研制出了首臺樣機,而正式的產品在2008年7月在北美就開始投放市場。
相比傳統設備,IMAX最新推出的數字技術能夠極大地減低影片的發行成本。就膠片拷貝而言,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像度,IMAX采用的是特制的70毫米底片,其成本要比一般的35毫米電影高得多。根據袁鴻根的介紹,IMAX的2D膠片拷貝成本大約需要2.5萬美元,一個3D拷貝則需要4.5-5萬美元。而經過數字化處理之后,一個硬盤拷貝的成本只需要1000多美元。此外,由于全球IMAX影院所使用的拷貝均由IMAX公司統一負責生產和供應,因此重量大大減輕的數字拷貝也會相應地降低運輸、保存等費用。
數字化方向取得的突破無疑給IMAX加速推進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提供了燃料。雖然在2008年,全球出現了嚴重的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不過目前這似乎還并沒有波及到電影業。各地院線商對IMAX新推出的數字設備也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之前,IMAX已與北美第一大院線AMC簽約,將為后者提供100套IMAX數字影院設備。
此外,IMAX在中國內地的推進步伐也與其在整個亞洲市場的戰略部署相一致。IMAX剛與日本的Tokyu Recreation公司簽訂了4家影院的合作協議,日本的首家IMAX影院將于2009年中揭幕。在菲律賓,IMAX也已與SM Prime Holdings簽約,將在馬尼拉等地建設兩塊IMAX數字銀幕。此外,IMAX也會和香港地區的UA 院線合作,計劃在2009年底之前建成當地的第二家IMAX商業影院。
成本與內容依舊存在挑戰
對于放映商而言,IMAX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票房的高產出。相比傳統銀幕,IMAX的票房產量平均要高出7-8倍。以去年北美的賣座冠軍《蝙蝠俠之黑暗騎士》為例。IMAX的影院數量在該片的上映總銀幕數中只占到1%,但貢獻的票房比例卻達到10%,平均每塊銀幕的收入高達44萬美元。
不過IMAX在票房生產上的高性能也需要相當高昂的成本支撐。僅以影片的轉換成本為例。在IMAX影院上映時,傳統電影需要通過IMAX獨家的DMR(Digital Re-mastering)技術進行轉換。這一過程需要消耗很高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將一部標準長度的故事電影轉化為IMAX版本,需要至少兩周時間和150-200萬美元的成本。此外,雖然對于院線商而言,發行放映設備的數字化是個好消息,但IMAX系統中其他設備的成本卻沒有明顯下降。雖然袁鴻根表示IMAX公司已經為國內院線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優惠,但裝備一家IMAX影院的投入仍需要至少1000萬元,這在目前的內地市場上依然顯得有些奢侈。
影院的高投入自然也對獲利所必需的內容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上,從IMAX誕生之日起,片源就一直是困擾其發展的重要問題。早期的很多IMAX影院為了增加客源,還會用傳統放映設備播放普通電影。近年來,IMAX在商業電影領域取得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4年前華納的《極地特快》。這部專為該技術設計的3D立體電影在傳統影院票房平平,但在IMAX院線卻創造了驚人的高收入。隨后,《斯巴達300勇士》等幾部大片也曾在IMAX影院引爆了觀影熱潮。
隨著多部影片先后創造票房佳績,好萊塢片廠對IMAX的態度開始變得更為積極。在2007年的全球票房前10名中,有5部都推出了IMAX版本。近年來,IMAX公司也在積極與更多的片方合作。除了華納以外,夢工廠、派拉夢、福克斯都已與IMAX達成了合作協議。迪斯尼也剛與IMAX簽訂了5部電影的合作計劃,其中包括2009年底金·凱瑞主演的《圣誕頌歌》。
在國內,相比成本,片源對于IMAX長遠發展的影響更為重要。就目前內地的情況而言,有院線人士表示,IMAX影院每年至少要推出6—7部新片才能保證盈虧平衡。然而在過去的幾年里,每年進入內地的IMAX影片只有三四部。以去年為例,IMAX公司在2008年一共制作了8部新片,但最終進入內地市場的卻只有《奇幻精靈歷險記》、《功夫熊貓》、《極速賽車手》,以及一部科教題材的《回到白堊紀》。
另一方面,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特殊性也是IMAX所需要面對的挑戰。去年大賣的《黑暗騎士》就是因為內容上的原因而最終無緣內地。不過袁鴻根還是認為,2008年IMAX片源較少的現象具有較大的意外性。比如《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推遲就是片方的臨時決定。而在2009年,算上去年年底在北美首映的《馬達加斯加2》和《地球停轉之日》,IMAX公司手中一共有12部新片可供內地市場挑選。這些影片以PG級為主,其類型更為多樣,影片的出品公司也更為分散。
此外,IMAX影片在進入內地時也能夠具有一定靈活性。此前引進的很多影片都是同時發行IMAX和普通拷貝兩種版本。但對于少數僅在IMAX院線上映的電影,比如之前國內引進過的《快樂的大腳》、《巧克力工廠》和去年的《奇幻精靈歷險記》,在進入內地時都沒有占用進口分賬大片的既有配額。這些因素無疑有利于IMAX在國內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開發中國以及整個華語市場,IMAX公司也在策劃相應的項目,希望能在近年推出一部華語大片的IMAX版。
3D立體電影:策馬先行
相比IMAX的蓄勢待發,3D立體電影在國內已經走在了前面。
2008年9月28日,內地引進的首部3D立體電影《地心歷險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正式上映。影片最初只發行了82個拷貝。雖然上映的范圍較小,但影片卻在上映的首周就有2100萬元進賬,平均每單廳收入高達26萬元。到年底,《地心歷險記》的累計票房已經接近7000萬元。緊接著在12月24日,迪斯尼的3D電影《閃電狗》(Bolt)又加入了賀歲檔戰團。院線方面也普遍看好該片的票房能夠超越前者。
3D電影的技術原理在于人眼之間的瞳距,其觀賞特點是3維畫面的立體效果。而IMAX的技術核心則是放映的高清晰效果與巨大的銀幕。二者的技術其實具有很強的兼容性。事實上,IMAX近年來取得的進步也是與3D立體電影的快速發展分不開的。而作為特種電影的兩種形式,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市場定位。IMAX是電影產品中名副其實的“貴族”,無論是拍攝、放映的設備,還是所針對的觀眾群都定位在高端市場。相比之下,雖然票價也要明顯高于普通電影,但3D立體電影的經營則具有更強的靈活性。
相比IMAX,3D電影在銀幕、片源等資源的積累上更有基礎。近年來,國內的數字影院建設發展很快,目前已建成2K標準的數字銀幕700塊,其中能放映3D電影的大約有近200塊。而在內容方面,相比IMAX攝制與轉換的高成本,3D電影的消耗要小得多。《地心歷險記》的成本就只有6000萬美元,在好萊塢算是典型的中等制作,但在3D影院中卻獲得了一流大片的反響。3D立體技術的意義在于通過特殊的放映和觀看設備放大影片的效果,其拍攝技術本身并不困難。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等于是把大片所需的制作成本轉移了一部分到放映環節。
在北美,目前3D立體電影的拍攝已成雨后春筍之勢。幾乎所有的大片方都在積極推進相關的電影項目,尤其是先天就與3D環境水乳交融的電腦動畫。僅以迪斯尼為例,其在未來兩年內的3D新片就有《圣誕頌歌》、《豚鼠特攻隊》(G-Force)、《愛麗絲夢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舞出我人生3》(Step Up 3)、《長發姑娘》(Rapunzel),以及皮克斯最新的《飛屋環游記》(Up)和《玩具總動員3》等多項計劃。據悉目前國內也有公司正在策劃相關項目。此外,國家的支持對于特種電影的發展也非常重要。和IMAX電影一樣,雖然同樣都需經過審查程序,但3D電影在引進內地時的政策上也具有一定靈活性。例如剛剛引進的《閃電狗》就沒有占據進口大片的配額。
另一方面,雖然相比IMAX具有成本方面的優勢,但作為同樣依賴前沿技術的特種電影,3D電影在內地同樣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例如為了保持觀影的效果,很多3D電影并沒有準備字幕。此外,目前國內一些放映3D電影的影院,其技術條件還是比較欠缺。觀看3D電影所必需的立體眼鏡,每副的成本就需要700元。而由于國內影院一般都選擇同樣規格的立體眼鏡,因此往往難以適應不同觀眾的特殊需求。比如本身即戴眼鏡的觀眾,觀看3D電影的體驗難免就會受些影響。
從某種程度上講,特種電影的興起與上世紀60年代好萊塢流行寬銀幕大片相似,都是通過強化電影媒體特性,以實現對新媒體的抵抗。比如音像和網絡領域的盜版。無論是IMAX還是3D立體電影,其特殊的影院技術對于盜版都具有先天免疫力。此外在國內,雖然隨著時間和版本的差異票價存在一定的浮動,但IMAX和3D立體電影的票價區間一般都在80-100元以上。特種電影高票價帶來的懸念無疑也是其市場吸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全球市場看,IMAX和3D立體等特種電影都是近來的發展熱點,其背后的根本動力是數字影院建設的狂飆突進。去年8月,迪斯尼、派拉蒙、福克斯、環球和獅門與美國最大院線商組成的DCIP(Digital Cinema Implementation Partners)達成了協議。5家好萊塢公司計劃出資10億美元,為北美約兩萬家影院安裝、更新數字設備。而在2008年12月,內地數字影院設備的主要提供商,香港環球數碼(GDC)也與福克斯、派拉蒙和環球達成了虛擬拷貝費協議,計劃在整個亞洲范圍內建設6000塊數字銀幕。三家好萊塢片商不但將為亞洲的院線提供數字電影內容,還將直接承擔部分設備的投資費用。這無疑也為3D等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特種電影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