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觀2008年的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人選,與過去很多年一樣,有希望入圍的人數眾多,但缺少明顯實力超群、出類拔萃的高手。
與大制作的商業片相比,在小成本的獨立電影中出鏡的演員如何能在“沖奧”過程中占據領先地位,尤其需要其背后的制片公司好好思考一番。
獨立電影公司本身花費雖然較少,但大部分敢于競爭入圍的獨立電影,都有一批或至少幾位精良的演職人員,這些人所吸引來的關注,或許也能吸引來電影獎。
或許有人問,這種小成本的獨立電影,為何還對入圍奧斯卡如此執著?通過以往的案例不難看出,獨立電影一旦入圍,將帶來巨大的利潤,不但美國本土的票房會直線上升,更能得到海外發行的機會。而對于演員來說,小金人意味著名利雙收自不必多說。于是,在分析過不少奧斯卡冷門影帝影后之后不難發現,造勢,已經成為宣傳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宣傳的策略越到位,演員獲得提名的勝算就越大。不過,要給這些成功的演員造勢至少需要幾十萬美元,外加激情、努力和精明的營銷手段。
布雷伯格娛樂(Bleiberg Entertainment)宣傳《蘇醒的亞當》(Adam Resurrected)男主演杰夫·戈登布魯姆(Jeff Goldblum)的方式,幾乎可以說是獨立電影人出頭的慣常作法。
為了讓美國演員工會(Screen Actors Guild)和奧斯卡提名委員會的各位委員看到這部電影,布雷伯格早早將《蘇醒的亞當》這部電影的DVD送到這兩個委員會手中,還專門為學院中的導演們分別單送上一張。不過,這也并不能保證《蘇醒的亞當》就一定會中選,畢竟這個時期,每個評委手中都有幾十張希望入圍的DVD在手。光是獨立電影這方面,就有序曲影業(Overture)的《叛徒》(Traitor)和《哈維的最后一次機會》(Last Chance Harvey)、塞繆爾·戈爾德溫(Samuel Goldwyn)公司的《挽歌》(Elegy)及示波器影業(Oscilloscope)的《溫蒂和露西》(Wendy and Lucy)。
可見,得到評論家或相關協會的認可,是演員“沖奧”的最主要條件。為了得到這種認可,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戰術。
制造輿論 引起關注
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這位當初在米拉麥克斯(Miramax)風云一時的大人物,曾經通過無數部賣座又得獎的影片,開辟出了一條通往奧斯卡小金人的獨特路徑:大范圍上映,掙個金球獎或評論家的口碑;以洛杉磯和紐約這兩個評委聚居地為中心,制造輿論。
大衛·范科(David Fenkel)當初在思考影業(ThinkFilm)時,負責運作高斯林和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生于妓院》(Born into Brothels)。范科的運作策略是:“要有戰略性,讓關鍵的人看到這部電影。這不僅是為了奧斯卡,也是為了造成輿論,得到評論家的認可。
讓更多人都看到影片
2005,辛西亞·舒瓦茨(Cynthia Swartz)一手將獅門影業(Lionsgate)的《撞車》(Crash)送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寶座,他使用的是鋪天蓋地的DVD戰術:5800張分發給學院各部門;2000張派往SAG評委會,200張送給各大評論團,90張給金球獎的評委——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
還是舒瓦茨,2007年的《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贏得了評論家的交口稱贊,同樣也拿下了最佳影片。今年,舒瓦茨將力推《溫蒂和露西》(Wendy and Lucy)中的米歇爾·威廉姆斯(Michelle Williams)角逐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溫蒂和露西》由新銳公司示波器影業出品,講述了一個流浪女找尋丟失的寵物狗的故事。范科覺得米歇爾的表現可圈可點,《溫蒂和露西》于12月中旬在紐約和洛杉磯點映,而DVD早在11月中旬就已經派發出去。由于成本限制,范科目前造勢的重點只放在網絡上,不過到2009年1月份將進行調整,幸運的話,1月22日提名后,這部電影可能會大熱。
拼名氣看明星
雖說近幾年明星效應有點下降,但明星只要還被稱為明星,依然會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的。此外,因為拍了獨立電影而聚集更多人氣的事也屢見不鮮。湖岸娛樂(Lakeshore Entertainment)的《挽歌》中的本·金斯利(Ben Kingsley)、佩內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和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這三位都有可能博出位。
當初幫助特倫斯·霍華德(Terrence Howard)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大衛·迪納斯坦(David Dinerstein),看準了有過兩次奧斯卡提名史的霍珀。出品公司已經打出了廣告,電影的DVD早在2008年10月份就送到了編劇和演員手中。
除了明星,電影本身的背景也可助益。《挽歌》是由尼古拉斯·邁耶(Nicholas Meyer)改編自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小說的作品,這樣一部本身大受關注的小說,會讓影片吸引不少觀眾和評委的目光。
獅門的《布什傳》(W.)目前運行良好,正好趕上布什任期結束,有關諷刺這位離任總統的電影,也算只剩最后一陣東風可以借了。《布什傳》目前的票房已掙到2500萬美元,劇中主演喬什·布洛林(Josh Brolin)直指奧斯卡。
主演序曲影業新片《訪客》的理查德·杰金斯(Richard Jenkins)也有不少支持者,序曲、Groundswell和Participant三家公司將聯手操刀,為杰金斯宣傳造勢,并力邀布賴納·里夫金(Bryna Rifkin)出謀劃策,只是有人擔心,杰金斯在電影中的角色可能過于深沉,反而容易失去演員類評委的支持。
這個問題在兩位老戲骨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身上也同樣明顯。無論這兩個人出演什么樣的角色和電影,都會有固定的支持者,而今年這部《哈維的最后機會》有沒有足夠的推力將二人推入奧斯卡,還需要時間檢驗。
對于電影獎,湯普森有著自己的看法:“這種對獎項的執著有些失控,不管是想得獎的還是頒獎的都是一樣。圍繞著各大獎項而生的種種繁華,已經成了提升自己價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