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后再推薦給別人才真正有說服力,互動越多,電影引發的關注就越廣
剛剛過去的圣誕及新年假期,讓許多人都好好休閑放松了一番,好萊塢的各位明星和電影人則與普通人不同,他們剛經歷完“沖奧”的第一階段的各種宣傳造勢,一個個精疲力竭。
本來就經常奔波的電影人,前一陣子全都化身空中飛人,除了相關的宣傳活動外,各種有關無關的秀場也要出席。總體來說就是:只要是能見到評委的場合就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媒體見面會、觀眾見面會更是讓他們沒有喘息休整的時間。
2008年12月26日,5810張奧斯卡評委選票正式寄出,在隨后的一個月時間里,這些選票將決定第81屆奧斯卡的入圍名單。過去兩個月,意圖沖擊奧斯卡影片的宣傳活動漸入高潮,也正是為了這些選票中,媒體招待會、采訪、聊天節目都化身為宣傳電影的場所,電影人幾乎是在直接對奧斯卡評委吶喊:你們一定要看我的電影!
觀眾見面會成宣傳熱點
傳統觀眾見面會的形式是:先放影片,然后由主持人提問15分鐘,剩下15分鐘留給現場觀眾。這一宣傳形式已經有將近十年的歷史了,不過以往的見面會都沒有今年這般數量如此多、規模如此大——一部電影在年底這幾個月的時間里,安排25到35場見面會是相當平常的。不少電影公司都發現,觀眾見面會這種形式有諸多好處,近距離的與觀眾接觸,在推廣方面可以事半功倍,而在經濟環境不好的前提下,這種推廣方式還能節約成本。

索尼經典(Sony Pictures Classics)影業的聯合總裁邁克爾·巴克爾曾總結說:“一對一的互動最為有效,特別是今年不少電影的情節都比較復雜。”一般來說,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是宣傳新片的最佳策略,看過電影后再推薦給別人才真正有說服力,互動越多,電影引發的關注就越廣。
那么,電影人有多愛這種形式呢?看看這些大明星趕場的程度就知道了。
影星休·杰克曼的一天經常是這樣度過——早9點起床,參加《澳大利亞》(Australia)的媒體招待會,下午錄兩檔晚間播出的訪談節目,晚上出席兩場媒體問答會,最后一場通告常常是夜里11點鐘才剛剛開始。
杰克曼這種還是日程安排比較從容的,不少演職人員在新片上映的那段時間里,都是一場還沒趕完下一場又壓上來。凱特·溫斯萊特、拉爾夫·菲因斯、莉娜·奧琳(Lena Olin)幾位主要演員加上制片人唐娜·吉里奧蒂(Donna Gigliotti)連《生死朗讀》(The Reader)的紐約首映都參加不完,就要趕著去出席媒體問答會。《蜜蜂的秘密生活》(Secret Life of Bees)的制片人勞倫·舒勒·唐納(Lauren Shuler Donner)和導演吉娜·普林斯(Gina Prince-Bythewood)則在某劇院的活動上中途離席,因為他們要馬上趕去參加另一家劇院即將開始的另一場媒體問答會。
曾主演《英國病人》等片的英國女星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目前正在百老匯的舞臺劇《海鷗》(The Seagull)中挑大梁,每周演出六場,但為了索尼經典的法語片《愛你久久》(I' ve Loved You So Long),依然會拿出僅有的周一休息日錄節目和參加各種活動,一晚上排兩三場是平常事,這些活動的影像當然也不會浪費,電影公司會加工成花絮收入DVD送給獎項評委。
見面會的形式增強了點映的效果,培養了觀眾,同時對于電影人來說也樂于接受。從沒聽說過哪個電影人抱怨過參加記者招待會,這比接受單個記者采訪更好,因為可以避免同樣的問題被問上無數遍。
當然,由于是觀眾發問,活動上常會有意料之外的問題出現,比如在《返老還童》(Benjamin Button)的某個派對上,皮特就被一位金發姑娘追了一晚上,非要向他傾訴為什么自己不喜歡這部電影;而在某場見面會上,更有觀眾扔開電影不管,直接就問起了皮特和妻子安吉麗娜·茱莉最近的關系如何。
但大多數的電影人都可以應對這些意外,趕場再多也能保持非常職業的態度,有些甚至還有些意猶未盡。
宣傳活動火熱 目的為何
日程排得滿滿的眾位影人中,也有一個例外:肖恩·潘。這位在2007年多次出現在見面會上推銷其自導自演的《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的怪才小生,可能是受了只獲得一項奧斯卡提名的打擊,今年頗有些消聲匿跡的意思。
但這也正提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些活動類的奪獎策略能有多大效果?回答是:雖然輸贏各半,但對于電影公司來說,無所不用其極這個信條是永遠不變的。
2002年,阿德里安·布羅迪帶著《鋼琴家》(The Pianist)出現在各種招待宣傳活動上,結果那一年他如愿加冕了奧斯卡影帝;但同樣是這部片子,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甚至人都不在美國,一樣拿到了最佳導演的小金人。
同年,米拉麥克斯為馬丁·斯科塞斯的《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安排了大量宣傳活動,而業界人士認為,正是造勢過火才導致這部片子反而沒有得獎。到了2006的《無間行者》(The Departed),斯科塞斯變得異常低調,一天到晚行蹤成謎,幾乎不出現在媒體面前,這一次也倒是拿到了大獎。所以,有人不禁要問,學院的評委們投票,到底是由宣傳策略左右,還是取決于作品本身?
導演艾德·茨威格(Ed Zwick)同樣是參與這種問答車輪戰的主角之一。他帶著派拉蒙優勢(Paramount Vantage)的戰爭片《反抗》(Defiance),在協會的見面會和貝弗利山工業派對上穿梭,在他看來:“從藝術家向商人轉變并不容易,這是美國風格的代表,一切都有競爭,就連藝術家也要互相競爭。”
英國導演同時也是知名演員的艾瑪·湯普森負責的是影片《哈維的最后機會》(Last Chance Harvey),這部電影由序曲影業(Overture)制作發行,由她本人與達斯汀·霍夫曼共同主演,對于得獎,艾瑪有些不以為然:“我們這樣是為了娛樂大眾。我們不是說非要得獎,這不是關鍵問題。倒不是說我反對設獎、沖獎之類的事,恰恰相反,這是我職業生涯中最與眾不同的組成部分。我只是覺得這種鬧哄哄的競爭勢頭、這種宣傳自己的執著,并不有益于個人的創作能力。”
無獨有偶,梅麗爾·斯特里普在ABC電視臺的某次談話節目中也說過:“我非常厭惡現在這種為了得獎而搞出的各種活動。我覺得這有違獎項的精神。現在這些活動都像選舉似的,似乎非要這樣才能得獎。我認為各類獎項應該是對某個人或團體能力的肯定,而不是比你的宣傳活動有多好、往里砸了多少錢。”
話說回來,不管這些人嘴上怎么說,他們的行程表還是一樣滿滿當當,該出席的的活動一個也不落下,幾乎所有的明星和電影人都是如此。就連曾經對得獎嗤之以鼻的伍迪·艾倫,在這幾年也參與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