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桑的車子緩緩在公路上行駛,金黃的向日葵田和油綠的稻田輝映出田園的寧靜,北海道的深秋是很美的季節。車窗外閃過的景色,讓馮小剛有些出神。一個關于愛情的電影的想法,觸動了他心底那根“溫情浪漫的弦”。之前的一次北海道之行讓馮小剛在心里勾畫出了許多情節,而這些情節也無一例外的出現在了他的賀歲片《非誠勿擾》中——包括他的朋友鄔桑。
有人評價《非誠勿擾》缺少了馮小剛早年電影中對現實的憤怒和批判,更多的是溫和的調侃,且多了些浪漫與溫情——“有點不像馮小剛了。”
馮小剛應該是什么樣子?早先在一次公開活動中,姚明曾以玩笑的方式評價馮小剛“人不可貌相”,而今面對諸多質疑,馮小剛咧嘴笑笑:“我本來一直是個浪漫的人,只是隱藏得比較深,大家從表面上都沒發現。現在我一看自己都50了,再不浪漫就來不及了,于是我就浪起來了。”
“天命”年的浪漫
雖然在北海道出游的路上就已經構想出了“浪漫的事”,可馮小剛在一開始并沒有打算在2009年的賀歲片中用上這些情節。賀歲檔他原本想拍的是《貴族》。而且當時編劇彭浩翔已經將劇本寫了近三分之二,但看過本子之后,馮小剛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貴族》就被暫時擱置了。“《貴族》一時半會兒拍不了,就決定給華誼拍個賺錢的喜劇片,算是他們對我去年拍《集結號》支持的回報。”知恩圖報的馮小剛,對戰爭片《集結號》投資大成本高且無法進行廣告植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制作方的收入而一直耿耿于懷。
于是《非誠勿擾》“應運而生”。
“逆流而上,道阻且長,所謂伊人,非誠勿擾。”——僅僅從《非誠勿擾》這句頻繁亮相于電影海報和預告宣傳片的key word來看,馮導此番泛酸的“浪漫”心跡已經表露無遺——始于《詩經#12539;蒹葭》的經典意象、取自瓊瑤劇《在水一方》流傳甚廣的歌詞,再加上很是“文藝”的攝像、光影、畫面和構圖,人們不由得相信,馮小剛這次真的“浪”起來了。

《非誠勿擾》的劇本是從2008年5月開始寫的,馮小剛寫劇本的過程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完全跟著感覺走”,寫到哪算哪,甚至不知道怎樣結束。其間,他推翻了自己最初的思路——女主人公舒淇也是眾多相親對象中最“不靠譜”的一位。終稿變為:在葛優無私的幫助過程中,舒淇與之產生真正了的愛情,最后二人終成眷屬。
當故事寫到北海道的那部分,馮小剛幾乎完全被自己的作品吸引和征服,甚至想把前面那部分征婚統統刪去,將《非誠勿擾》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愛情故事。但為了影片能夠在圣誕節前上映,他又不得不放棄了這些想法。
《非誠勿擾》的后半段,影片節奏陡然變緩,風格上增加了些文藝片的味道,尤其是在陪同秦奮和笑笑游覽北海道的朋友鄔桑離開時——鄔桑的車緩緩開出,影片給了這位大配角長達近一分鐘的鏡頭,唱著歌的他逐漸沉默,直至哭泣。
有人評價這段跟整個片子關系不大,甚至感覺莫名其妙。但提及此事,馮小剛的神情中卻透著悲傷,“這段表達的感情‘一言難盡’。簡單的說可能是對友情的回憶,這其中包含了人生的甜酸苦辣。就像片子中葛優說的:‘錢對我不算事,就是缺朋友。幾個最好的已經各奔東西。我現在真想你們,我真的很孤獨’。現在想起第五代的同學,有些同學已經行蹤難覓,有時候我真的會突然心酸。”
身為朋友的葛優更能理解馮小剛寫這一段的感情。葛優說完臺詞下車往前走的時候,竟一邊走一邊哭,甚至想回身和鄔桑揮手也沒好意思。拍完戲,葛優獨自在一個角落里坐半天,然后對馮小剛說“小剛,說完這段我真的很難受。”講到這里,馮小剛停頓了一會兒,有些出神。所謂“五十知天命”,《非誠勿擾》這部電影,或許真可以說是年屆50的馮小剛對自己人生的一次回顧和梳理。
《非誠勿擾》的妥協
雖然在票房上是“常勝將軍”,但馮小剛仍然很在意外界對《非誠勿擾》的評價,他的助理也說過,“他就在意票房”。馮小剛還曾因負面新聞而徹夜難眠,不過他在電影中保留了鄔桑那段表達戲,有人因此也說“他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自由。”
《非誠勿擾》的票房再次讓“自由”的馮小剛長足了臉。《非誠勿擾》一上映,首日全國票房1500萬元,首周四天全國票房8000萬元左右,截至2009年1月6日,全國的票房已經達到了3.02億元,并且再次成為賀歲片的成功代表登上央視《新聞聯播》。該片比馮小剛的上一部大片《集結號》破兩億提前了6天,這一業績在歷年國產影片中位列第二,僅次于《赤壁》。另外,《非誠勿擾》作為馮小剛的小說作品,同時采用傳統圖書、互聯網、閱讀器、手機閱讀等四種形式,于2008年12月19日同步出版發行。
“《非誠勿擾》不算1700-1800萬元的宣傳費,投資為4000萬元,這部電影是我有史以來投入產出比最好的一部。”馮小剛并不掩飾內心的喜悅,一再強調“這是我拍得最省事、最快樂,同時也是投入最少產出最多的一部電影。”然而,媒體關注的卻并不僅僅是《非誠勿擾》的高票房,更多的矛頭指向了片中的植入廣告。
《非誠勿擾》的植入廣告,占了總投資的一半以上。馮小剛對此表示無奈,“作為導演,我不喜歡商業電影,但是因為合作的關系”,加廣告是為了減輕投資的風險。“這次寫劇本之前就有不少廣告來找我,我最后推了很多,杯子都摔了一打。你們現在看到的廣告數量只占報名總數的一半。”馮小剛說到在北海道上開的汽車,斯巴魯贊助了接近千萬的一筆資金,當然他們也要求這個電影要放映4萬次以上。“我覺得投資人的苦衷要理解,善于和別人合作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學會妥協,這樣我們才能把事情做長久。”
大眾、小眾電影中間有堵墻
“妥協”也好,“無奈”也罷,這兩個詞匯其實說來還是有點矯情。馮小剛在中國商業電影上畢竟已經確立了標桿的地位,曾有圈內人評價馮小剛:“中國內地土生土長商業導演中根紅苗壯的第一人”。而對于馮小剛很少有參加國際電影比賽的經歷,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專門發表評論:“馮小剛拍出高票房的電影,一點也不亞于在海外電影節拿到大獎。”
說這話的時候,時間要回到馮小剛首部賀歲片《甲方乙方》獲得3000萬元票房的那一天。那是國產片最低迷的1997年,那年的平安夜該片一上映,火爆程度立即超越了人們對國產片的想像,僅北京一個城市便收回了全部投資成本,票房盡收1150萬元,全國累計票房超過3000萬元。雖然《甲方乙方》的投資成本很低,只有400萬元,但是它在資金運作上卻開拓了一個新的模式:導演和所有演員的片酬都實行與影片捆綁的方式,即完全靠票房分成來提取片酬。
《甲方乙方》被譽為中國內地電影賀歲片的開山之作,國產影片賀歲檔自此熱鬧起來,而馮小剛則始終處于領跑者的位置,他的名字從此跟賀歲片緊緊綁在一起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票房奇跡:《不見不散》、《沒完沒了》、《手機》、《天下無賊》……
經過這一系列喜劇商業電影的成功,如今的馮小剛已經能夠挺直了腰板兒說:“我知道什么樣的片子有票房。”話雖如此,在拍攝《集結號》的時候,他也曾有點“彷徨”。
2007年,一貫善于制造幽默對白的馮小剛喊出“這次我媚內!”的口號,放言將所有砝碼押在內地觀眾身上。當兵出身的馮小剛喜歡看《巴頓將軍》這樣的電影。“以前我看到所有的戰爭片都會很興奮,總想著我要怎么拍。”
當時,馮小剛想用1000萬美元,拍一個跟8000萬美元一樣質量的電影。但要拍一部沒有大明星,沒有顯而易見的商業標簽的電影,對馮小剛是有壓力的。他反復掂量,直到開拍之前,忽然冷靜下來,找到王中軍說:“不拍了,賺不了錢。戰爭電影,沒有一線明星,海外市場怎么辦?人家都不明白誰跟誰在打。”馮小剛誠實地告訴王中軍,他很想拍,但對市場回報確實沒底。王中軍想了想說:“要不賭一下?”回憶當時場景,馮小剛微笑著說:“我們常說投資人唯利是圖,不一定,也有理想主義的有錢人——中軍他們就是。”
對《集結號》,馮小剛本來設想過一個結局:主人公最后什么也沒挖到,被人當成瘋老頭,凍死在破棚子里,臨死的時候手上拿著半個干饅頭。可編劇劉恒當時便急了,說:“絕對不行!小剛你要相信觀眾是相信神話的。神話是什么呀?就是英雄最后會站在山頂上!谷子地不能死!”馮小剛明白,自己是一個商業片導演,要順著觀眾的心情走,“盡可能在這個基礎上,走得不惡心,不廉價。” 他又補充道,“我能不能把結局往我剛開始設想的那一邊走呢?當然,那樣的話電影節一定喜歡,但市場就沒了,8000萬元投資就收不回來。我這人真沒什么得獎的欲望,所以咱就別走那得獎的路子。”
馮小剛強調,導演自己要做出選擇。就像演員一樣,想要做明星就得拍大眾電影,人看得多;想做有“質感”的演員,就要承受寂寞,雖然有可能拿大獎,但只是在得獎那天晚上星光璀璨,之后還要繼續在漫長的寂寞中等待。“不能看著人家走在紅地毯上頻頻曝光就眼紅”,導演拍片,得獎與票房想兼而有之非常困難。“例如《非誠勿擾》,如果想得獎,起碼結局里舒淇就不應該活著……我想明白了,這里面沒有中間道路可以走。我這部片子就是要走高票房路線。自己要遵守自己選擇的這條路。這也是大眾與小眾電影的不同,他們中間有堵墻,鉆不過去,也推不倒。”
《集結號》創下2.6億元的票房,成為近年來首部取得高額票房的非古裝武俠類型電影。有媒體評價:“馮小剛的《集結號》是一次類型突破,填補中國商業電影的一個產品空白。”馮小剛卻坦言,拍這種大片子實在是太辛苦了,“再也不干這吃苦受累的事兒了。” 他表示,如果有機會,把《非誠勿擾》這種風格與題材延續下去也未嘗不可。“拍片子,大家看著不累,足矣。”
繼《非誠勿擾》后,馮小剛明年將開拍籌備多年的地震題材電影《余震》,影片計劃于2010年上映。說到這部關于唐山大地震的電影的男主角,馮小剛笑道:“不是所有角色都適合葛優的,就像去年‘谷子地’這個角色,很適合張涵予。當然,《余震》的劇本目前還沒出來。”
馮小剛簡介
電影導演、編劇
1958年生于北京。高中畢業后進入北京軍區文工團,擔任舞美設計。后參軍。轉業后,進入北京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擔任工會文體干事。1985年,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任美工師,之后與鄭曉龍聯合編導《遭遇激情》,與王朔聯合編劇《編輯部的故事》。1994年開始執導電影,并屢創票房佳績,成為中國商業片導演領軍人物。
部分電影作品:
非誠勿擾(2008年)、集結號(2007)、夜宴(2006) 、天下無賊 (2004) 、手機(2003) 、大腕 (2001) 、一聲嘆息(2000) 、沒完沒了 (1999) 、不見不散 (1998) 甲方乙方(1997) 、永失我愛 (1994)
馮小剛語錄
電影需要喘息,要走進生活,要有感而發。
中國的明星制里面其實有一個怪現象,就是沒票房,但是要價倒挺高的。
僅就商業成績來看,說我是商業電影導演似乎是高抬了我,但要把我歸為具有個人風格的電影導演,票房又高了點——通常這類導演是以賠錢為己任的,而我的影片起碼是不賠錢的。
過去我跟他們說,不要那么幼稚,不是投資大就了不起;投資小,檔期就得往旁邊挪。他們(發行部門與院線)回答,“沒看不起你”,但實際操作中他們就是這樣。這就是我們的現實——整個社會就一個勢利眼。
回憶《甲方乙方》,我覺得里面有幾個訣竅:一個是反向思維,一個是假正經,再就是你得旁征博引,把好多不相干的事情扯到一起來。
《非誠勿擾》仍然延續我們的風格:
不著調+假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