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香港MCL院線的其中一家影院將引入茶餐廳。這既是對影院小賣部的大升級,也令游客多了在影院附近流連的理由,同時亦增添了影院誘惑——特別是當餐桌面有新片宣傳(小海報、宣傳單張、劇照等)時,說不定原本不過是想光顧餐廳的情侶或一伙朋友,就被吸引過去,即時“派人”先買票;又說不定,憑電影票在此就餐會有若干優惠,或反之,在這里就餐就會有看電影的優惠;且每逢大檔期(如圣誕節、春節、暑假等)影院與餐廳又會聯手推出什么“電影+進餐套餐”,合作雙方來個雙贏……
事實上,MCL已有另外一家旗下影院與A1面包店進行合作,同時設立了咖啡店,對影院大堂商業業態大有進益。影院獨特的文化環境令面包店和咖啡店形象上產生很大變化,在這里進餐或買面包的顧客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同時,影院還吸引到一些本拿不定主意是否觀影的商場游客,亦使他們成為面包店或咖啡店顧客的機會大增。
茶餐廳可進駐電影院,其他類型的餐廳如有適合的,當然也可以照辦。只是,它可能只適合中西合璧或西餐式的餐飲類,純中餐或許并不適合,畢竟看電影屬于非東方傳統的娛樂消遣方式——雖然它已在中國出現了超過一百年。
不過,從茶餐廳進駐影院這一現象卻可以看到,香港人的確富有創意。這種創意不僅僅只是有吃有看那么簡單。深入一些探討,這可能是一次娛樂消遣的嬗變。電影并非生活必需品,但吃是必需的,現在將非必需品與必需品結合,這種互相拉動就會產生良性效應。看電影可以是即興,也可以是有計劃的,一般情況下“有計劃”者居多。然而當電影院建在人流密集的購物商場時,“即興”幾率大增,而餐廳進駐影院令這些潛在觀眾的“即興發揮”有了更多可能。影院有了餐廳,男士在影院門口苦等女士的情景肯定會消失。此外,有可能的話,茶餐廳進駐電影院會為電影的推廣、營銷多樣化帶來新的形態。除了如前述的餐桌效應外,也潛移默化讓電影文化滲入更多人的思想意識——倘若餐廳以更多與電影相關的裝飾加以強化的話,這種電影文化在有形與無形的推動、互動下,將得以更廣泛的推廣,對電影業未來發展必將大有助益。
餐廳與電影院結合,過去肯定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形勢在變,消費者的消費形態也在變。電影院和較上檔次的茶餐廳都是以年輕族群為消費主體的,這樣的結合自會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