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級法院對于電影作品網絡侵權的賠償原則大都遵循全面賠償原則,但“懲罰性”賠償也逐漸開始被部分法院采用。
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問題,特別是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問題一直是理論界討論的焦點,也是司法實踐中面臨的難點。近年來,大量涉及電影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案件紛紛訴至法院。這些案件中對于侵權事實的確認已不再是難點,爭議最大的是侵權賠償額的確定。目前,各級法院對于電影作品網絡侵權的賠償原則大都遵循全面賠償原則,但懲罰性賠償也逐漸開始被部分法院采用。
網絡侵權的賠償原則
—全面賠償
侵權損害賠償是權利人的權利受到侵害后最為重要的民事救濟方式,損害賠償額直接關系到權利人所受的損害能否得到有效補償。損害賠償原則則是確定賠償數額的關鍵之所在,是法院在確定賠償義務人就具體賠償范圍與配額金額時所需遵守的基本準則。
在民事侵權領域中,有學者主張我國法律上存在5種賠償原則,即全部賠償原則、財產賠償原則、損益相抵原則、過失相抵原則以及衡平原則。全面賠償原則是現代民法的最基本的賠償原則,是各國侵權行為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通例。全面賠償原則也同樣體現在英美法系國家的侵權行為法之中,被有的學者稱為損害賠償的最高指導原則。在知識產權侵權領域中,損害賠償原則主要有全面賠償原則、過失相抵原則和衡平原則。其中,全面賠償原則為知識產權乃至整個民事侵權賠償領域中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是最根本的指導原則。
不過,在實際判決中也有法官認為,根據民法和知識產權法律的規定及司法實踐的需要,應當確立以下4個原則:一、全部賠償原則;二、法定標準賠償原則;三、法官斟酌裁量賠償原則;四、對精神損害賠償適當限制原則。全面賠償原則是指加害人對權利人造成的實際損害應當全面予以賠償的原則,該原則在于確定賠償義務人的基本賠償范圍,至于基本賠償范圍確定之后法院是否選擇適用過失相抵原則以及衡平原則等,則有賴于法官對個案情況的綜合把握與考量。
全面賠償原則在我國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領域有非常直接的體現,如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第48條明確規定,侵權人應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予以賠償。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司法解釋》)第24至27條對該原則的適用作了具體解釋。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1月重申了知識產權侵權案件應嚴格侵權賠償適用規則,貫徹全面賠償原則。
司法實踐對全面賠償原則的突破
—“懲罰性”賠償
在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領域,我國3部單行法律(《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的規定都直接體現的是全面賠償原則。但從針對一些具體侵權行為規定的賠償數額的計算方法來看,傳統損害賠償理論已經有所突破。
比如,專利侵權案件中,法院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賠償額。一些地方法院發布的知識產權審判指導意見中,也體現了對侵權人的“懲罰性”,如 “被告因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曾經兩次以上被追究刑事、行政或民事責任的,應當在依據本規定確定的賠償數額的限度內,從重確定賠償數額”,“在確定賠償數額時,可以同時根據特定因素(如作品知名度、侵權人過錯等),在上述數額的2至5倍內確定具體的賠償數額”;“法院在確定許可使用費的倍數時,對于以假冒為業或多次侵權等情節嚴重的行為可以適用較高倍數;許可使用費的倍數一般在1至3倍以內考慮”;“侵權人不能證明其成本、必要費用或其他利潤形成因素的,其因侵權行為所得收入即為侵權獲利”等等。
雖然我國知識產權立法層面沒有規定“懲罰性”賠償,理論界與實務界對“懲罰性”賠償問題也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懲罰性”賠償在我國知識產權司法實踐中已經有所體現,并有進一步擴大適用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