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的姬十三準備進入平媒發展,希望有個交流的圈子,便聯系了他熟悉的編輯記者和作者譯者,在豆瓣上建了個興趣小組。那時沒有目標,也沒有期待,只有十三在不停地找人加入,我也是被邀請的人之一。大家就這樣慢慢熟悉著,私密的Google論壇里開始有了一些有趣的話題。因為科學類的文章寫起來比較慢,大家都勉強維持著各自博客的更新率,而且它們大多分散在網絡的各個角落,查找閱讀都很不方便。有一天,我們覺得可以把討論的內容都貼出來,再把大家的文章都放在一起,應該可以打造一個很有趣的知識站點,就這樣互聯網上又多了一個群博。
我們在互聯網上組建了一個小小的群博—科學松鼠會,在我們看來,對于部分人來說,科學就像一枚枚難以開啟的堅果,雖味美卻不易入口。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像松鼠一樣,打開科學的堅硬外殼,將有營養的果仁剝出來,讓人們能夠領略到科學的美妙??瓷先ズ苊篮檬前?,其實我們最開始的想法就是這么簡單,就是為了讓科學傳播并且流行起來。
雖然上線只有半年,但我們的松鼠會就已經拿下了德國之聲全球博客大賽的“最佳博客”和“最佳中文博客”兩項公眾獎。贏者歸來,榮譽在身,這不得不讓我回憶起了小松鼠們的成長過程:
自從2008年5月博客上線后,蟄居各處的編輯作者們終于又聚在了一起,聊科學,磕堅果,旗鼓相當的討論總是能激發靈感,催生創意。就在大家還在自得其樂的時候,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汶川大地震不期而至,網上幾乎找不到相關的資料,下午5點剛回到家的作者瘦駝迅速找出了一篇關于“動物預報地震”的舊作貼了出來,當天晚上的訪問量就飆升了十倍。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作者更是基于各自的專業背景討論了地震的方方面面,與眾多讀者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和交流。
經歷了汶川大地震之后,有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作者加入了我們。但是我們的審核機制也是非常嚴格的,如果你希望加入我們的行列,在注冊時就必須先闡明學科背景和入會動機,并申請成為親友團成員,然后進入內部版面提交自己的文章作品,在獲得編輯作者們的認可之后才可以成為一只光榮的小松鼠。既便如此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內容的客觀準確,松鼠們的每一篇文章都需要經過編輯的審核,在確認內容格式之后才可以發表公布。
為了和國際接軌,提高國內科學寫作的水平,我們以活躍譯者紅豬的名義設立了小紅豬翻譯專欄,打著“要將鬼子的秘密文件毫不憐惜地竊取,并將破譯事業進行到底”的旗號,定期選取《新科學家》和《紐約客》上的科技文章征集譯者翻譯,編輯校對之后在網站上發表。
2008年9月份,我們為生活中諸如“人為什么會有五個手指頭”、“塑料袋為什么會響”之類的無厘頭問題征集了靠譜的科學答案,好的答案會由編輯整理修飾,發表在《南方人物周刊》新知版的Dr You的問答專欄上?;顒油瞥龊蠓错懛浅娏?,熱烈的討論釋放了無限的想象力,人們也因此看到了用流體力學來解釋“為什么耳機線總纏在一起”,用社會學來解釋“大雁為什么喜歡排隊飛行”等等問題。
所有這些,都只是一群科學愛好者在業余時間共同完成的。我們當中有學校教師,有在讀研究生,有IT精英,有媒體記者,有企業老總,也有家庭主婦……我們都為科學所感動,并愿將這份感動傳遞給更多的人,燃起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點亮童年的好奇與夢想!現在,我們有了放映科學紀錄片的“小雞看片會”,討論科學書籍的“小鹿讀書會”,相信我們以后會有更多更好的活動提供給所有需要科學的朋友。
我們堅信,科學松鼠會的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