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總司令,建軍元勛。名將傳統,智仁信勇。青年講武,德蘇學戎。工精律詩,放歌大風。
志士恨無窮,
只身走西東;
投筆從戎去,
刷新舊國風。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前期。中國共產黨在黨內會議和召集的群眾大會上,一般都并列掛著兩幅畫像——毛主席、朱總司令。奪取政權的烽火歲月中,朱德的名字與毛澤東一起,成為中國革命的象征。
作為中共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成員之一的朱德,大家大都知道他是杰出的軍事家,是永遠的紅軍之父;但他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對建設社會主義,發展中國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思想。比如,朱德從我國的具體情況出發,主張發展商品經濟,搞好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就是其中之一。
1954年李先念來中央工作以后。協助周恩來、陳云管理中國經濟,與朱德有廣泛的接觸。李先念十分尊敬朱德同志,對他的建議或意見都非常重視。
1957年。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國家需要大量建設基金,李先念當時任財政部長,朱德就曾提出:“要依靠工農業的發展和商品交換的擴大來開辟財源。”因為國家積累的大部分資金是工農業等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創造的,而這些部門創造的價值只有在商品流通中實現。才能成為國家的積累資金。發展生產和擴大流通就可以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財源。“大躍進”期間,陳伯達大肆叫囂廢除商品,朱德反對這個觀點。并于1960年4月2日給中共中央、毛澤東報告:“農業和工業,都要發展商品生產,以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當時我國農業的多種經營和副業生產被限制過死,在流通領域方面,城市由國營商店獨家經營,農村則由供銷合作社獨家買賣,集市貿易基本上處于關閉狀態,以致商業蕭條,人民生活極感不便。為扭轉這種局面,朱德于1962年9月6日致函李先念,提出“應在統一領導下,把市場搞活一些,以便促進生產和流通”。
為發展商品生產和流通,朱德還提出過很多重要意見。1961年5月9日,朱德在視察四川、陜西、河南3省之后,給毛澤東報告說:“現在縣與縣、公社與公社之間仍進行經濟封鎖,不讓物資互相交流。這個限制必須迅速打破。”
多年以來,我國的價格體系。由于忽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再加上歷史的原因,存在著相當紊亂的現象,不少商品的價格很不合理,這對商品生產和流通產生不利的影響。工農產品剪刀差過大就是商品價格不合理的主要表現之一。農產品收購價格偏低,必然影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要大大地發展我國的農業生產,是不可想象的。
怎樣才能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呢?朱德說:對工農產品,“農民對國家的希望是等價交換”。他對李先念說:“目前由于產品不足,完全做到等價交換有困難,只求剪刀差逐次縮短靠攏,但從長遠來說,應根據價值規律,在基本穩定的局勢下,逐步縮小不合理的差距,逐步使價格走向合理化。當前應注意價格中可能產生更加擴大差距的現象。以后隨著生產的發展。逐步解決糧價倒掛、糧棉差價和工業虧損等問題,建立各種價格的合理的比例關系。”同時他還主張“農產品的價格不能固定不變”。
關于農產品的價格。朱德談論得最多的是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問題。他經常到各地視察,發現對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一般都偏低,曾多次向有關領導和中共中央提出改進意見。
1956年12月13日,他對對外貿易部副部長李哲人說:四川的蠶絲和茶葉應提價,這樣東西就會多起來。
1963年4月13日,他對四川省委書記兼重慶市委第一書記任白戈說:豬肉價要合理,不能壓農民。
1957年他在視察湖北、廣西和海南島后,于1月15日和20日先后兩次給中共中央、毛澤東的報告中說:在發展土特產中有幾個問題要解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收價低”。“對山區土特產的收購價格偏低,且壓級壓價”,“極不合理”。
1963年他視察四川、陜西、河南3省后,5月30日在給毛澤東等的報告中說,有些藥材的收購價格和柴火一樣,這非常不利于生產。他主張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特別對山區的山貨藥材、土特產,收購價格更應合理,否則無利可圖,就沒有人去做這個買賣了,這只會使貨棄于地,對山區人民和城鄉居民都是個損失。
為使商品生產得以發展和商品流通能夠通暢,必須利用多種流通渠道。朱德主張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商品流通主要渠道的國營經濟。他多次說過,真正與人民群眾接近的還是供銷社,供銷合作社要成為國家和農民之間的橋梁,成為國家在農村的經濟堡壘之一。對個體經濟,他主張充分加以利用。因為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對土特產品的收購和對農民日常用品的銷售是國營商業和供銷社力所不及的,需要小商小販去經營。他還提出小商小販可以長途販運。
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以后,各地都限制甚至禁止自由市場的開設,朱德反對這個做法,說應該加強組織領導,“不可硬反,人民群眾需要的東西反對不得”。
1961年5月9日。他在視察四川、陜西、河南、河北4省之后,給毛澤東報告說:“國家規定‘不許遠途販運’,這一條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因為許多肩挑小販對物資交流、互通有無方面有很大作用。如西安市需要砂鍋,要經過小商小販從秦嶺以南的雒南縣挑來。他們既是‘販’,又是‘運’,如果不許‘遠途販運’,則砂鍋這條來路實際上就斷了。”他還重視城鄉的集市貿易。他認為,“自由市場是農民的需要”,很熱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農民很高興。
朱德關懷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早在1950年,他就說過,“中國經濟上最大的困難是運輸問題,許多地方出產豐富,但是運不出來”,“必須在發展貿易中發展運輸事業”。他提出“要特別注意發展鐵路和輪船”,認為這些事業“比較落后,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他重視內河的運輸,提出要整理運河和港灣,以便利航運。批評“有些地方把河運管得太死,不許老百姓的木船走,不許木排上帶東西等等”,認為這“對物資交流很不利”。
1963年他在視察四川后于5月13日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說“四川有大小幾百條河流,水運直達上海。過去木船運輸頻繁,現在除了交通公司所有少數木船外,公社木船不從事物資交流的短途運輸了”,強調要恢復和發展河運。他關心全國的公路建設事業,特別是山區的公路建設。他認為解決山區人民生活的貧困。單靠農業貸款和民政部門的救濟是很不夠的,必須發展山區的交通事業,把山區的物資運出來,同時把山區人民需要的東西運進去,這樣既能活躍山區的經濟,又能部分地解決國內某些工業生產原料的供應和城鎮人民對土特產品等的需求。他還主張在偏僻地區利用騾馬運輸。
1962年6月20日,他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說:“云南和川西一帶,由于交通不便,過去主要靠‘馬幫’來運輸,今后若干年內,這種‘馬幫’運輸仍然是不可少的。”為了便于“馬幫”的運輸。他提出在交通沿線設立騾馬店,以解決人和騾馬等牲畜的宿食問題。總之。在我國交通落后的情況下。他主張把一切可能利用的交通運輸工具都利用起來,使商品得以流通,促進我國經濟的繁榮。
朱德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濟管理的深入思考,以及提出的“兩個市場,兩種價格”的思想,是很有創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