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東湖之濱有所被湖光山色環繞的醫院——梨園醫院,不少老革命在這里療養過,每個人都有一段傳奇經歷。
今年是建國60周年,記者在春節期間探望了住在這里的92歲女紅軍盧桂秀。老人的聽力和視力有點障礙,但精神矍鑠,記憶力好。
20歲嫁給截肢戰斗英雄
盧桂秀老人說,她1917年出生在四川廣元蒼溪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紅四方面軍隊進軍川北,16歲的盧桂秀剪掉長辮子,和哥哥一起參加了紅軍。
長征中,盧桂秀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宣傳隊團支部書記,她用背簍背著宣傳隊的道具,跟著隊伍“兩過雪山”、“三過草地”。談到當年的崢嶸歲月,盧桂秀一臉的云淡風清:那時候年輕,不覺得苦!
到達延安后,盧桂秀經哥哥介紹,認識了一個湖北帥小伙——來自紅二方面軍的利川人趙云山。
抗戰中,身為賀龍120師警衛營營長的趙云山在山西晉城的一次戰斗中負傷,左小腿在沒有麻藥的醫療條件下截肢,而后傷口不斷惡化,又多次手術。有人向剛滿20歲的盧桂秀吹風:你很年輕,也很漂亮,沒有必要嫁給一個殘疾人。盧桂秀的回答非常樸實:我們盧家的姑娘,答應了人家的婚事,就不會反悔。
和趙云山結婚后,盧桂秀被分配到離延安城90公里的榮軍休養大隊,一邊照顧丈夫,一邊工作。她伐過薪,燒過炭,參加過大生產運動。其間3個兒子陸續出生,有人建議她把孩子送到蘇聯,胡宗南的部隊進攻延安時。又有人建議她把孩子留給當地的老百姓,但她“舍不得”。隨部隊轉移時,她讓丈夫騎高一點的馬,大兒子騎矮一點的馬,老二、老三放在騾背上的搖籃里,自己則步行為一家5口找吃找喝。延安10年,她沒去過延安城,沒有見過寶塔山。
1977年才恢復紅軍待遇
建國以后,盧桂秀帶著3個孩子隨趙云山一道轉業回到湖北。
趙云山先是在當時的大冶專區民政科任科長,后來調到湖北省林場(今卓刀泉省林科院所在地)任場長,最后在湖北省林業專科學校副校長任上離休。按照規定,像趙云山這樣的革命殘疾軍人可以由組織上安排專人照顧,像盧桂秀這樣的老紅軍也可以安排到相應的崗位任職,但盧桂秀說:“還是我自己來照顧老趙放心些,這樣國家也省了一個人的開支。”就這樣,一個老紅軍,一下子變成了家庭主婦,而周圍的人也慢慢忘記了她的紅軍身份,都以為她不過是紅軍家屬。到了1957年,她辦的不是離休手續,也沒有領到一分錢的安家費和轉業費,每個月只有20多元的生活費。直到1977年,董必武同志的夫人何蓮芝來到武漢,了解到老戰友的“不公平待遇”后,向湖北省委和中組部反映,盧桂秀才恢復了紅軍身份和待遇。
做了18年居委會黨支書
在別人眼里,盧桂秀不像個老紅軍,但在盧桂秀心里,她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個紅軍戰士。
隨著4個女兒的出生,家里經濟狀況日益拮據,盧桂秀帶著孩子們發揚延安“生產自救”的精神,開荒種地,養雞養豬。3個兒子讀中學時,她每年寒暑假都安排他們到工廠做臨時工,用自己掙的錢交學費。一些同志見孩子們這么辛苦,便建議盧桂秀向組織申請補助,盧桂秀說:“國家現在也困難呢。再說孩子們做做臨時工,累不垮的,想當年周總理還到法國勤工儉學呢。”正因如此,她的孩子從來沒有依賴父母的那種優越感,他們的衣服鞋襪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樣,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大女兒上初中了,已經到了愛美的年齡,盧桂秀還把兒子們的褲子改給她穿,讓同學竊笑不已。
1964年,盧桂秀參加了所在街道的居委會工作,擔任了卓刀泉居民委員會的黨支部書記——這也是這位在延安時期就入了黨的女紅軍建國后擔任過的最高職務。她熱愛這份和老百姓你來我往、心心相映的工作,一干就是18年。
盧桂秀長征后再也沒有回過四川老家。“反動派燒了我家的房子,殺了我的父母,回去讓人傷心。”但幾十年來,無論家搬到哪里,老人都會在房前屋后栽上和家鄉一樣的竹子……“一生光潔,不教塵土染青枝:一派青香,不許歪風留邪氣……”郭小川的這首《竹頌》,應該也是盧桂秀這一代老紅軍精神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