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種選擇
1.“As2796”:該品種應用中表現出高產、優質、耐熱的特點,鮮菇質量優良,菇體組織細密、色澤白、無鱗片、整菇率高。
2.“浙農1號”:該品種子實體外形大而圓整,菇頂圓或稍平,菇體白,有少量鱗片,菇蓋直徑為2.2~3_3厘米,菇柄直徑2~2.3厘米,單菇重15克左右,菌褶色較深,子實體生長適溫為16℃~18℃,19℃~20℃時生長由正常轉為薄皮,溫度升至23℃時開始出現死菇。該品種在5℃能正常出菇,很適應氣溫偏低的半山區、山區栽培。
二、栽培技術
1.培養料配方。采用合成培養料的配方,堆料時以每平方米菇床計,用干稻草12.5~13.5千克,菜籽餅粉0.8千克,石膏粉0.45千克,過鈣0.45千克,復合肥0.45千克,石灰粉0.45千克。
2.建堆流程。建堆在晚稻收割前25~30天進行。一般采用常規堆制法:原料進堆料場——干稻草淋浸水預濕12~18小時——建堆鋪草料——逐層垂直建堆。石灰在第一次翻堆時加入,其余的菜籽餅等輔料建堆時逐層加入。從第三層開始調水,逐層潑澆入堆內。堆料后每隔5天翻堆一次,并控制好堆料濕度。堆好的優質培養料標準為稻草的原形尚在,呈黃棕色和棕褐色而韌性不強,無嚴重氨氣味與其他腐敗氣味,含水量60%~65%,用手抓捏不成團,無水滴流出,但手掌留有潮濕痕跡。
3.田間整畦和搭棚。晚稻收割后及時整理田塊,整畦做栽培床,若采用拱棚式、單層栽培床栽培,拱棚搭高約1.7~1.8米,棚中央棚寬一般為4米,長10~15米。棚中心作寬1.6米的栽培床,中心栽培床兩邊各留寬40厘米、深25厘米的操作道。兩邊操作道另一側各作60厘米寬的栽培床,棚邊各留20厘米的空隙。為充分利用空間,可采用層半式栽培床,則棚高度應在2.1米以上,上層栽培床離棚頂高1.5米,上下兩層栽培床間距60厘米。拱棚覆蓋方式采用“三明治”式,即中間草簾,里外各一層薄膜。
4.鋪料。一般在10月中下旬進行,鋪料要做到厚薄均勻,厚約20~25厘米,培養料含水量應掌握在60%~65%。
5.播種。當料溫降至28℃左右時,可進行播種,每1瓶(500克)麥粒或谷粒菌種播種面積8平方尺。播種時將菌種從瓶中挖出打散,均勻撒播于料面或料間隙中,再用清潔木板壓實打平料面,以利于菌種與培養料接觸,保溫保濕促進菌種萌發定植。
6.播種后的發菌管理。播后1~3天以保濕換氣管理為主,溫度控制在28%以下,盡快促使菌絲恢復萌發。3~7天,菌絲基本萌發,并開始吃料,即可結合換氣和少通風。7~11天,菌絲已開始橫向吃料,通風量逐漸增加,促進料內菌絲粗壯生長。播種后10~15天,料層內菌絲縱深生長1/2以上,即可覆土。
7.覆土。選擇當年未施用蘑菇培養殘料的田地,取耕作層以下的土壤,將土打碎,直徑在1~1.5厘米。土質要求濕而不黏,干而不散。覆土之前,必須徹底檢查是否有潛伏的雜菌和害蟲,尤其是綠霉菌和螨類。覆土前一天,料面要統一噴霧一次1:1等量式500~800倍的波爾多液。覆土后采取輕噴、勤噴的辦法逐步調至所需濕度。
8.出菇管理。覆土12天后,待土縫中剛見到菌絲時,及時噴結菇水,促進菌絲紐結,噴水量為平時的2~3倍,以土層吸足水分不漏料為準,在噴結菇水的同時,通風量必須比平時大3~4倍。遇氣溫高于22℃時,應適當減少噴水量增加通風,并推遲噴結菇水。當土縫中出現黃豆大小的菇蕾后,及時噴出菇水,促進子實體形成。蘑菇采收期間,保持室內相對濕度90%~95%,噴水量應根據菇量和氣候具體掌握,一般床面噴水,應當以間歇噴水為主,以輕噴勤噴為輔,從多到少,忌打關門水,忌在室內高溫時和采菇前噴水。每潮菇前期通風量適當加大,但需保持菇棚相對濕度90%左右,后期菇少適當減少通風量,氣溫高于20℃,應在早晚或夜間通風噴水,氣溫低于15%應在中午通風和噴水。整個栽培管理過程,正確處理噴水、通風、保濕三者關系,既要多出菇,出好菇,又要保護好菌絲,促進菌絲前期旺盛,中期有勁,后期不早衰,那就豐產穩產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