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落果現象比較嚴重,是影響其高效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F就落果原因及防止對策分述如下。
一、落果時間
棗樹開花即有大量花蕾脫落,幼果形成后又有生理落果現象,果實發育后期因病蟲為害也會造成落果。北方棗區棗樹落果的時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前期落果,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落果量約占總落果量的20%;第二階段叫中期落果,出現在7月中、下旬,占總落果量的70%左右,是生理落果的高峰期:第三階段叫后期落果,在8、9月間,約占總落果量的10%。
二、造成落果的原因
1.樹體營養不良。棗樹的枝葉生長與花芽分化、開花、結果同步進行,且花芽量大,花期長,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互相競爭,如果營養跟不上,就會導致大量落花落果。
①水分。棗樹盡管很耐旱,但在新梢生長和果實發育期也需要較多水分,如遇嚴重干旱、花期遇,遇干熱風或久旱突降大雨等災害性天氣,會使樹體水分供應失調造成大量落果。
②有機養分。生長季節,如遇連陰雨或枝葉過密,引起光照不足,通風不良;結果過多、修剪過重、萌芽期肥水過量,引起枝梢徒長與果實爭奪養分;前一年結果過多、枝葉徒長、早期落葉、肥水不足,造成樹體及枝條內有機養分虧缺,這些都會引起大量落果。
③激素。已有的研究表明、棗樹落果是由于果柄處形成離層所致,而離層形成與內源激素如脫落酸(ABA)、赤霉素(GA3)等有關。自然落果時期正是果實中生長素含量低的階段,生長素含量高時,落果率低。
2.品種授粉不良。棗樹大多數品種可自花授粉結實。但有些品種花粉發育不良,如無授粉或授粉樹配置不合理,則受精不完全,造成胚敗育而落花落果。
3.病蟲為害。焦葉病、棗銹病的大量發生,引起早期落葉,影響養分的制造與積累,而造成果實脫落。炭疽病、縮果病和棗黏蟲、桃小食心蟲則直接危害果實而造成落果。
4.自然災害?;ㄆ谟龈蔁犸L,易造成焦花,損害棗花的授粉與受精,降低坐果率,花期如遇連陰雨或暴風,落花落果率增大。果實生長期如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會造成落果。
三、防止對策
1.加強土肥水管理,提高樹體營養水平。春季淺刨樹盤,刨后耙平保墑。雨后或灌水后中耕除草,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秋季結合施基肥,深翻擴穴。基肥以農家肥為主。每年追肥3次,第1次在萌芽前(2月底),第2次在開花前(5月底),第3次在幼果膨大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氮、磷、鉀混合比為1:0.5:0.6。為補充營養,還需噴0.3%~0.5%的尿素或磷酸二氫鉀3~4次,也可噴稀土和微肥。灌水在萌芽前、幼果膨大期、越冬前進行。
2.合理配置授粉樹和花期放蜂。棗樹雖可自花結實,但配置授粉樹可顯著提高坐果率。新鄭灰棗同雞心棗或馬牙棗混植,河北贊皇大棗同斑棗混植,浙江義烏大棗同馬棗混植,產量明顯高于單植園。部分品種由于花粉發育不良需配置一定比例的花粉發育良好的授粉品種,如梨棗可按5:1的比例配冬棗、酥脆棗、圓鈴棗、長紅棗等。通過蜜蜂傳播花粉,也可大大提高坐果率,增產效果顯著,有條件的地方可推廣。
楊樹腐爛病的發生與防治
任金喜
楊樹腐爛病又稱爛皮病,主要發生于楊樹的主干和枝條上,發病癥狀主要表現為皮層組織腐爛、下陷、失水、龜裂,有酒糟味,形成層與木質部分離。該病一年發生兩次,當氣溫在7℃以上時,該病開始發生;當氣溫超過28℃和11月份以后病斑停止發展。因此,要抓住防治的關鍵時期,控制該病的發生與蔓延。其具體防治措施如下:
1.選擇抗病性強的楊樹品種進行造林。
2.營造混交林,對已感染的病株要徹底清除。
3.加強管理,抗旱排澇,確保林木健康生長。
4.用小刀將發病株的病斑刺破,然后進行刮皮,一直刮到病斑與健康部位的結合處。常用藥劑10%堿水液、1%波爾多液、5%托布津、代森鋅100倍液、福鎂砷100倍液等,任選其中一種藥劑進行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