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辛巴耶娃又堅持“一厘米原則”,在北京奧運會上將女子撐桿跳高的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厘米。這是她第24次打破世界紀錄,幾乎每次都只是提高了一厘米。奧林匹克的“更高、更快、更強”精神在她的撐桿下有些異化,不過,她很坦誠,承認破紀錄的獎金是她堅持一厘米原則的主要原因:“我并不富裕,所以我必須考慮獎金。”每次破紀錄,她可以從國際田聯那里得到5萬美元的獎金。她還坦言另一個原因,她想持續保留人們對她的關注,不想像美國跳遠名將比蒙那樣,跳出8米90后就再也沒有聲息了。
丘索維金娜為給兒子治病,33歲“高齡”還在征戰。伊辛巴耶娃得到人們的尊重,丘索維金娜得到人們的敬重。
曾奪得奧運會女子花劍冠軍的欒菊杰告別賽場20年,已過知天命之年,毅然揚眉劍出鞘,但止步于32強。這成績并沒有淡化這位奧運冠軍曾經的風采,挑戰自己、戰勝自己,她贏得的不只是敬重,而是敬佩。
毋庸置疑,人有爭名逐利的一面,境界有高下之分。獲得金牌,改善自己的生活,這是個人的小境界,無可厚非;為國爭光、挑戰人類極限,這是大境界,可歌可泣。對前者,理應尊重,對后者,我們敬仰。
金牌的“含金量”是極高的,它可能兌換到高額的獎金和其他的收益。我饒有興趣地注意到,人們紛紛計算中國首金得主陳燮霞有形和無形的收入這幾百萬。現在,人們比較有包容性,一個人付出努力,有利己的動機,得到適當的滿足,合情合理。但如果眼睛只盯住金牌上的黃金,而忘了面前冉冉升起的國旗,會為人們所不齒。
哲學家馮友蘭把人生境界分為四層: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類早期為了生存,奔跑追逐等屬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按馮友蘭先生解釋:“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在奧運會上得金牌,一些人出于利己的動機,但客觀上也為國家爭得榮譽,我認為這無可厚非,最少應該得到尊重,如伊辛巴耶娃。
馮先生說: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人活在世上,應該追求更高的境界。道德境界就是為社會謀利益,“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在奧運會賽場上,運動員展現積極向上的精神、頑強拼搏的斗志、團結協作的力量等,都是為國家和民族爭光,這就進入了“道德境界”。無論他們獲得金牌與否,都應該得到我們的敬仰。
天地境界是“他能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顧拜旦說古代奧運會最光輝之處在于它的兩個原則,即美和尊嚴。奧運會要體現人性的美和人類不斷戰勝自己的勇氣和力量,做到“更高、更快、更強”,這就是天地境界。顧拜旦有一句擲地有聲的名言:“對人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凱旋,而是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