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中,舞臺上的官員頭上戴有著兩翅的烏紗帽。秀才中了狀元,戴上烏紗帽;官員被罷官,摘掉烏紗帽。那么烏紗帽是由什么發展而來的呢?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巾子為里,紗為表,再涂上漆,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后來由于紗輕,經油漆涂抹后堅固而輕便,于是去掉藤條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在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腳”從宋初開始逐漸加長,傳統戲中的,烏紗帽樣式由此成型。
烏紗作為古代官帽始自東晉。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黑紗做的帽子。烏紗帽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始于隋朝,興盛于唐朝。《唐書·輿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所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今天的某些行業的大蓋帽。
最早的紗帽。并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用白紗制作,品級低下的官員才用黑紗。
隋朝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飾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顫動,皇帝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到清朝,烏紗帽雖被頂戴花翎所取代,但“烏紗帽”仍成為人們口頭上指稱官員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