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銀行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消費金融公司,都需要精心準備即將到來的消費信貸高成長時期。在做好風控的前提下,二者需要進行更多的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
2009年5月初,銀監會發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有消息稱,北京、上海等四地將于 6月中旬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
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的核心舉措在于面向中低端客戶推出無抵押無擔保的消費貸款,其發放的貸款主要分兩類: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和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前者主要是指與經銷商約定的家用電器、電子產品等耐用消費品 (不含房屋、汽車 )的貸款,而后者則是指個人及家庭旅游、婚慶、教育、裝修等消費事項的貸款。
這是繼 3月23日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之后,僅僅兩個月推出的又一項刺激民間消費的舉措。
多重原因促信貸
有關專家分析,在此時推出發展消費信貸的政策非常適時。
這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原因。經濟大環境需要發展這類信貸產品。中國的經濟正經歷并不輕松的轉型,由出口拉動型逐步向內需推動型轉變。今年一季度,GDP增長6.1%,最終消費對 GDP的拉動為 4.3個百分點,投資拉動2.0個百分點,外需則帶來了 0.2個百分點的負拉動。這說明,今年要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依靠外需有相當大的難度。在擴大外需困難比較大的形勢下,國內需求包括的兩個方面 ——消費和投資,尤其是相對來說穩定性比較好的消費,成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可依靠的力量。

通過大力發展個人消費信貸,將潛在購買力(潛在需求)變成現實購買力(有效需求),能夠促進企業生產、投資規模擴大,有效地刺激總需求。另一方面,住房、醫療、教育等消費需求具有一定的剛性,其長期以來的福利制度已開始向貨幣化轉變,但市場價格較高,往往超出了普通居民的購買力。以這些領域為起點開展消費信貸,既能夠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又符合國家目前經濟發展的要求。
不僅如此,客戶的消費需求逐步升級需要發展相關信貸產品。有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人均 GDP超過 2000美元,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根據國際經驗,人均 GDP超過 1000美元后,將觸發國內社會消費的結構升級;人均 GDP超過 2000美元,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期。 2007年,中國的人均 GDP已達到 2456美元。
從銀行的角度看,消費信貸的發展規模在其信貸中占比很低。整個消費信貸規模目前是 3萬多億元,雖然增長很好,但與整個銀行信貸 30多萬億元的規模相比,占比百分十幾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同期,美國不包括房貸在內的個人消費信貸余額是我國的 38.7倍,其在銀行貸款中的比重則高達 26%。這類產品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未來熱度初見端倪
在政策出臺之前,不少銀行已經在試水一些個人消費信貸產品。一些產品確實讓銀行、商家、企業和消費者各得其所。
2009年1月,蘇寧與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工商銀行等 8家銀行聯手,在北京蘇寧 50家店面聯手推出信貸消費活動。在蘇寧的日常銷售中,客戶采用信用卡支付的業務量達到業務總量的 7%~8%,“五一”期間這一比率翻了一番。銷售額的增加讓家電廠商們十分驚喜。
同樣歡喜的還有從蘇寧買了 6000元家電的張先生。他使用民生銀行信用卡購買到了自
己需要的家電產品,還有意外收獲。按這家銀行12期的還款利率 4.5%來計算,他還得到了 270元的提貨卡作為讓利回饋,可以在蘇寧門店里購買產品。張先生親身體驗了小額信貸消費的便利。像張先生這樣的消費者還有很多。
招商銀行信用卡總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稱,早在2006年,招行就推出了“車購易”這樣的小額消費信貸產品。到目前為止,有30多座城市的上萬購車族享受到了這項便捷購車服務,至今還款記錄均相當良好。“我們在給持卡人發送‘車購易’業務要求之前,都會對持卡人進行充分的調查。如果幾年內,持卡人沒有不良信用記錄才會收到業務邀請。 ”上述招行高管表示。到目前為止,大部分汽車廠商對此模式比較積極。在國內市場銷售排名前 10位的汽車廠商中,前8位的廠商已與招行進行了相關的合作。
這一產品之所以受到各方的追捧,是因為它能夠快速有效解決消費者購車時的資金瓶頸。招行信用卡用戶提交完整申請表格之后,最快4小時就能完成購車審批流程。客戶在使用一些傳統汽車金融的貸款產品時,是與經銷商合作,由他們作擔保,需交納占車款 10%左右的強制擔保費。與之相比,“車購易”更為靈活。客戶使用這種支付方式所產生的利息成本和費用實際上是由汽車廠商承擔了,他們把原來的渠道費用讓利給客戶,相當于汽車產品的隱性降價。
不少銀行都在進行零售業務轉型。農行住房與個人信貸業務部總經理陳佩華曾反復強調個貸業務在這種轉型中的重要地位。不僅如此,作為零售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用卡業務也在借助小額消費信貸產品突破發展瓶頸。
圈地戰后進入精耕時代
前些年,不少銀行在信用卡市場為了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不惜血本地跑馬圈地。之所以看中這一業務,是因為它的高回報。信用卡較高的透支利率,又使其能夠產生遠高于其他銀行業務的豐厚收入。根據摩根斯坦利的統計,目前全球信用卡平均透支利率約為 23.5%,而發卡機構的平均融資成本為 5.13%,平均利差高達 18.37%。風險和收益從來就是一對無法分割的冤家。信用卡具有的無擔保循環信貸的特性以及貸款實際發生的非計劃性、無固定場所、授貸個體多、單筆金額小等特點,決定了它是一項高風險的業務。
經歷了風風火火的發卡熱潮后,銀行也不得不正視瘋狂發卡帶來的惡果。信用卡不良率上升,已是公開的秘密。據相關報道,以上海為例,截至 2008年末,上海中資銀行信用卡平均不良資產率 2.99%,高于同期各項貸款 1.51%和個人按揭貸款 0.61%的不良率水平。前不久,《成功營銷》記者在對一些銀行的信用卡部門采訪時,問及信用卡是否盈利問題,相關人士也諱莫如深。
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戴兵曾公開表示,中國內地信用卡市場已經從跑馬圈地階段轉向了精耕細作階段。戴兵的觀點也在上述招行信用卡高管處得以驗證。盈利已經成為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首要目標。招行的車購易、家裝易等品種繁多的“個人消費信貸服務”產品就是本著這樣的思路推出的。
由種種現象可以看出,消費信貸市場目前的狀況,還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不論是銀行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消費金融公司,都需要精心準備即將到來的消費信貸高成長時期。在做好風控的前提下,二者需要進行更多的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