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豬嗜血桿菌(Haemophilua parcsuis,HPS)是豬Glasser’s病的病原體。能引起豬的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和腦膜炎等疾病的發生。在1910年,德國學者Glasser首次對發生在漿液性纖維素性胸膜炎、心包炎和腦膜炎豬的漿液性分泌物中的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進行了描述,但直到1922年才由Schermer和Ehrlieh首次分離到副豬嗜血桿菌。近年來,許多地區都有該病發生的報道,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疾病已逐漸成為危害世界養豬業的重要細菌性疾病之一。隨著我國養豬業規模化和集約化豬場的發展,副豬嗜血桿菌病在我國的發生已呈逐年上升趨勢,給我國的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HIS在過去曾被認為是由應激引起的散發性疾病,直到1992年才通過無特定病原體(SpecificPathogen Free,SPF)豬證實了HIS的致病性。以及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間的毒力差異。近年來,由于早期斷奶和飼養管理模式的改變。已造成豬場保育仔豬大量死亡。另一方面,一些病毒感染使HPS的致病性得到增強,特別是一些免疫抑制性的疾病,如豬的繁殖與呼吸綜合癥、圓環病毒病等經常與HIS混合感染,這給養豬業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國外對HPS流行病學的調查表明。HPs病從臨床病豬中的分離率高達20%左右,而且流行的血清型通常是HPs毒力比較強的血清型,如血清4型、5型和13型等。在國內,蔡旭旺等對該病在我國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優勢血清型為血清4型、5型、12型和13型。本試驗應用我國流行的副豬嗜血桿菌優勢菌株4型、5型、12型和13型。制備了間接血凝診斷抗原,對湖北省三個地區未接種HIS疫苗豬場的4S0份豬血清進行了副豬嗜血桿菌的血清抗體檢測,以期明確湖北省部分地區副豬嗜血桿菌病的流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