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運行過程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都有質量改進和效益增加的問題。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增加農業生產要素(土地、水、光照等各種自然資源、生產資料、勞動力等)的投人拉動。轉變到主要依靠生產要素優化配置。進而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穩定、持續增長。不同時段內農業經濟增長有不同的方式,例如粗放型或集約型。因此,應當考慮到增長方式的轉變問題。它不僅可以幫助農業政策決策者和生產經營者了解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現狀,也可以通過橫向的地區差異和縱向的時間趨勢分析,發現某一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時空特征,繼而對農業生產中的弱勢環節加以彌補和調整。同時。評價一個地區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判斷該地區農業發展階段的前提和基礎,對指導農業生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參考價值。本文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時間與空間相結合,分析新疆各地州市“八五”和“九五”期間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實現度,擬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