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品行、審美和價值觀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
一、培養學生讀的能力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文學科獨特的情感特性和文字內涵,決定了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獲取和增強語感的過程。
一是培養學生感情朗讀法。感情朗讀是口、眼、耳、心、腦并用,更重要的是心的神會、腦的思索,通過反復的讀,仔細的品味,使學生感悟語言內蘊和文章升華,領會其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精妙的過程。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段落字如珠璣,富有音樂美,讀來朗朗上口,是對學生進行語感熏陶和感染的好材料。如《白色鳥》一文,“在那黑點移動的地方,迤邐了兩行深深淺淺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滿了陽光,盈滿了從堤上飄逸過來的野花的芳香,還格格格格盈滿了清脆如葡萄的笑聲。”
作者何立偉在這篇文章的遣詞造句方面頗似一個唐人在創作一首絕句。生動勾勒出兩個少年天真不羈、調皮活潑的神態。把“足印”說成“酒盅”,酒盅里盛的酒是“陽光”、“野花的芳香”,把足印寫得酒盅般玲瓏,又盛著陽光、芳香,其形可見、可感、可嗅、可羨。
二是認真推敲,增強感悟。認真推敲是培養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有些詞句看似平淡,但是,仔細一琢磨,卻感人肺腑,精妙傳神,耐人尋味。所以,要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句的推敲揣摩,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深層含義,增強感悟。如《孔乙己》一文“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已己的確死了”。“大約”是估計、猜測,表不肯定;“的確”是猜測的結果,表肯定。這一對詞看似矛盾,實則發人深省。因為這正是孔已己性格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命運的最終歸宿。“大約”一詞是從孔已己的處境生發出來的猜測。孔已己“被打折了腿”又加上“秋風一天涼比一天”,他是一個愛酒如命的人,然而“從初冬到年關,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所以說他“大約”死了。“的確”一詞是根據當時的社會制度,孔已己的生活環境及孔已己性格與環境的格格不入而得來的必然結果。看似簡單、平常的兩個詞,仔細一琢磨,卻能讓人回味無窮。“大約”、“的確”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現了孔已己的悲劇命運。
三是品味欣賞,提煉感悟。好的作品,其人物的鮮明形象,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寫的逼真,都是文字表達得精當入微、形象、具體所致。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菲列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壞蛋”一“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一“好心的于勒”一“有辦法的人”一“這個小子”一“這個賊”一“這個流氓”,一共有這些頭銜,鮮明的刻畫出菲列普夫婦自私、虛偽、冷漠、貪財的性格特點。再如《變色龍》一文,奧楚蔑洛夫警官對小狗稱呼的變化,都精當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個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警官形象。
二、引導學生多積累
“讀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偷”。積累可以吸取營養,豐富知識,擴大視野,獲取信息。語言的積累是個長期的系列工程,要引導學生堅持下去,鍥而不舍,有毅力、有恒心,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一是課內積累。語文教材選編的文章大都是典范,作為教師我們應結合大綱,面對學生,精講細琢,輸送給學生大量的信息讓學生課內掌握。如《孔已己》一課,我們應該教學生錘煉字詞。《麥琪的禮物》、《變色龍》應學習故事情節的設計及通過語言來刻畫人形象。《斑羚飛渡》一文我們應教給學生體會團結的力量。《泰坦尼克號》(劇本)應讓學生體會執著與堅強等等。我們應以這些課文為例,為載體,授學生以“漁”,傳他們以“道”,這樣學生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攝取生活中的各種素材,才能厚積而薄發。
二是課外積累。對現代的中學生來說,初中教材顯然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應該引導他們讀更多的名著和現代文學作品,一方面可以繼承吸取先人語言之精華,另一方面又能古今結合,融匯貫通,可謂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三、培養學生“說”與“寫”的能力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即:“說”與“寫”的能力。表達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實踐。
一是“說”“寫”結合,說是基礎。教師一定要鼓勵、激發學生善于表達,而且敢于表達,尤其是要創設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表達,為他們提供表達自我內心世界的平臺。無論學生表達的效果如何,教師都應以欣賞的心態去評價學生,發現亮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多鼓勵,樹立學生表述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環,培養學生表達的積極性和興趣。
二是創設環境,讓學生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常言說:“無欲不舉筆,無情難成文“。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怎能有優美的作品?教師要結合教材表達的需要,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活動,為學生創造表達的源泉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