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行業提供一個客觀的市場形勢分析,本刊對中國化肥市場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整個市場處于缺乏信心的觀望狀態。溫總理說:“應對經濟危機信心比黃金貴重”,這次走訪,我們發現了“信心”的源頭……
提到“危機”一詞,你能想到什么?危機,是令人感到危險的時刻,是嚴重困難的緊要關頭。
冰島,作為一個國家,瀕臨破產。伴隨著這次金融風暴的“冬雷陣陣”,全球同步上映著另一番的《悲慘世界》。海外媒體對這次經濟危機的描述甚至用到了“百年一遇的經濟風暴”,“比911還恐怖”等詞組。
戰戰兢兢如臨大敵,悲觀失望無可奈何。狼來了,不顧一切地“龜縮”,慌慌張張地“自衛”。
當危機來臨時,化解它的利刃其實就藏在每個人的心里,它的名字叫智慧。有人說生意難做,一定也有人會偷著樂。中國化肥究竟怎么了?中國化肥企業該何去何從?中國化肥市場的真相又是什么?帶著這樣的責任和命題,農資與市場雜志社的《深度走訪》專家團帶你共同感知一線市場的真實,探尋中國化肥的危機真相。
在農資與市場雜志社總編馮衛東的帶領下,專家團歷經15天,途經六站,足跡遍布幾個省,考察經銷商四五十家,走訪終端上百家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企業:
萬馬齊喑直言過剩
這次危機,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過剩”。通過此次對企業的實地考察,我們對“過剩”一詞有了十分深刻的感受。企業大批產品積壓在庫,我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據國際肥料工業協會估計,2008年全球化肥消費量減少了1.5%。世界市場化肥需求下降,再加上遭遇經濟危機,化肥產能大受影響。市場供大于求的格局不會改變。
出口受阻,拉動內需消費還尚需時日。下半年受原材料價格影響,不少復合肥企業虧損嚴重。同時,農作物產品尤其是經濟作物出口不暢,農作物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面對當前市場糧價的普遍下降和兩千多萬農民工不能就業的現實,農民實際購買力不強,直接影響到化肥等產品的市場走勢。農民的購買力受農產品價格下滑和農民工就業下降的影響是明顯的,不少農民朋友反映盡管國家大幅度提高了水稻、小麥等糧食最低保護價標準,并且在逐步完善農資綜合直補政策,但是他們的購買力還是有所下降的。
今年的春耕,不論尿素還是磷復肥,也都沒出現往年明顯的“小高潮”,旺季不旺,已經在今年的第一階段顯現。不少化肥企業普遍虧損經營,已無讓利空間。
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農產品銷售情況不理想,農民缺乏足夠的資金購買化肥,或者期待更廉價的肥料,因而大幅減少化肥投入。經銷商擔心市場進一步下滑,存貨信心大打折扣,因此遲遲不入市采購,導致化肥生產企業因庫存壓力而停產、限產。2008年年底,全國停產的尿素企業超過40家,停產的碳銨企業近100家。全國磷肥企業開工率不足50%。
出口方面,2008年12月份,國家放寬化肥出口限制,但全球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已陷入低迷,原料價格的下降帶動化肥價格大幅回落,國內化肥在國際市場上已經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從2008年12月及2009年1月的統計數據看,我國化肥出口量很小,企業要在短期內消化購買的高價原料非常困難。
目前來看,化肥行業產能過剩、庫存水平居高不下、農民用肥積極性不高、市場極度疲軟、行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仍將持續存在,今年對化肥行業來說將是極為艱難的一年。氮肥行業供過于求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劇;磷肥生產上半年將以消耗高價原材料和產品庫存為主;國內的鉀肥生產將進一步提速,對進口鉀肥的替代有所增強,但鉀肥消費低迷使得供方繼續維持較高壟斷價格的預期將難以實現。
通過對企業的走訪,傾聽了太多的“真情傾訴”,忍不住要問:“中國化肥,怎么了?”經濟危機鬧得吧,都是“過剩”惹的禍!
終端:紅紅火火牛市重現
2009年6月10日,專家團一行來到了河北省元氏縣,其間,我們路過一個名叫“西崗”的小村子。在該村的農資服務站,我們見到了50多歲的店主“趙彥波”,一番談話,令我們吃驚的是,在這個小小的村子里,他 竟然賣掉了32噸一種叫“蓮花”的有機肥。

當天,我們又見到了該縣的一位經銷商——左英杰。在過去的2008年,他賣掉了540噸的肥料,今天他計劃做到1000噸左右。當我們談及所謂的“經濟危機”,他一臉的迷糊,好像很不理解啥叫經濟危機。事后,我們也在想經濟危機真的影響到“縣”里了嗎?經濟危機,又是誰在夸大它的破壞力?
一個村子里年銷一種肥料32噸,一個小縣城去年賣了540噸有機肥。我們不禁要問,是產品真的過剩嗎?是過剩問題還是營銷問題?
很多時候,產品的擠壓是流通性因素造成的。中國的化肥,實際上面臨流動性過剩這個難題。過剩是個量的概念,而流動性過剩卻在表達一種狀態。當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實現交易的時候,流動性就會出現過剩;當該商品與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現速度減緩,也就是實現交易非常困難的時候,流動性就會出現不足。
出現流通性過剩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我們想問一個問題就是:“你的渠道建了多少?你的終端鋪貨率又有多高?”
在走訪的過程中,我們很驚奇地發現,有一個“品牌”始終伴隨并吸引著我們,它就是——史丹利。從縣級經銷商到鄉鎮網點,我們看到了史丹利太多的身影,見證了史丹利渠道建設的成果和終端店的發達。
近年來,史丹利化肥精心在全國營銷布局,進一步強化渠道建設,不斷創新營銷業態,著力打造集產品營銷、莊稼醫院和農技推廣為一體的復合肥專賣店,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已在全國2000多個縣(市)布點,形成了一道靚麗的農資營銷風景線。

精耕終端,決戰終端,是復合肥營銷制勝的關鍵。在產糧大省河南,史丹利復合肥專賣店星羅棋布隨處可見,統一的門頭包裝、醒目的產品標志、碼放有序的史丹利復合肥,與良肥相配套的良種以及植保器械,史丹利復合肥作為國家免檢產品、國家重點新產品,生動的展示在農民面前,讓人感到耳目一新。
走訪一線終端,深刻感受到一種現實的信心和力量。終端的紅火,是不是說明我們工作還做的不夠?我們常常在想“狼”的可怕,“狼”真的如傳說中的可怕嗎?
(據悉,農資與市場關于探究中國化肥市場真相的“深度走訪”活動還將繼續,第二階段的深度調研正在籌備中……)

沃爾特*李普曼說:“世界總要前進,更多的危機會隨之而來。但是,如果我們之中有人置身于世事之外,不感到焦慮和過分擔心,而是冷靜并進行探索,回顧久遠的過去,放眼于更為遙遠的未來,那么,世界就會先更好的方向發展。”
馬云(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信心優秀的企業家必須學會比別人提前適應這個環境,這個災難一定在兩三年內打擊每一個人,誰先適應誰就有機會。
關于化肥行業走出困境的路,聽說有一條,它是:“重拾自信,精神復蘇,迎接曙光”。
(編輯/劉慶華Lqh02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