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講,一人占一塊地,獨霸一方,謂之“割據”。各路諸侯,虎視耽耽,伺機而發,鎮守疆土、出兵勤王、攻城略地……
中國農資之諸侯割據
我國地域遼闊,經緯度跨度較大,作物品種及病、蟲、草害種類繁多。每年使用的化學農藥無論是品種還是數量均很可觀。據不完全的統計,每年我國農藥需求量在400億元(產值)人民幣左右。其中,殺蟲劑約占50%,除草劑約占30%,殺菌劑約占15%,其它如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約占5%。化肥施用量是20世紀中國糧食生產重大成就之一,化肥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平均為46.43% ,每噸化肥科學施用可增產糧食8.84t。
農資包括種子、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農機及零配件等幾大類,而農藥和化肥則是農資的主角。當前農資市場的現狀有很多問題,比如農藥種類多、亂、雜,龍蛇混雜、魚目混珠;肥料品牌多、亂、雜,質量、含量千差萬別。但是,隨著市場的成熟和競爭的加劇,兼并淘汰之勢愈發顯現,用“群雄并起”來形容當今中國農資現狀,毫不為過。本文以農藥為例,談談其“諸侯割據”的現狀。
我國農藥發展歷史及現狀
農藥曾是我國的戰略物資,1950年,滴滴涕和六六六兩種農藥的投產標志著我國農藥工業發展的開始。經過半個世紀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農藥生產國,全球常規農藥有效成份有近600種,我國大約生產200多種,產量約占全球的25%。
我國是一個農藥生產大國,但不是生產強國,這是由我國農藥工業研發現狀決定的。目前我國有一南一北兩個農藥創制中心:(1)國家南方農藥創制中心:由上海市農藥研究所、江蘇省農藥研究所、湖南化工研究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4個基地組成。(2)北方農藥研究中心:由沈陽化工研究院和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組成的國家隊。
國家對農藥創制工作十分重視,在“十五”和“十一五”計劃中對農藥創制工作均有重大項目支持。2006年3月25日,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新農藥創制研究與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通過科技部驗收。這一項目的最大貢獻在于,它完成了21個創制品種并取得農藥臨時登記,實現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品種零的突破。
從整體現狀來看,我國農藥工業研發現狀是仿制能力較強,創制能力弱。問題癥結的一個主要原因科研經費嚴重不足。國內沒有任何農化企業能承擔此項投資,獨立開展農藥創制研究工作。另一個原因是研發基礎較為薄弱,缺乏相關領域的高級研究人員。企業本身的研發人員素質不高,不可能擔負起農藥創制的研究工作。國內農藥創制工作主要是企業與相關科研院所合作,但結合緊密度較低,企業科研人員難以涉及核心研究工作,最終只是出錢買產品,對企業研發水平的提高幫助有限,難以建立較為獨立的科研體系。
2007年國內共完成農藥產量173.1萬噸(按有效成分計),比2006年增長24.3%,我國因此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農藥生產國。目前,我國農藥企業約2600家,其中原藥企業600多家,可生產原藥350多種,基本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中國農藥市場的企業分類
1.農藥創制型
此類企業以大型跨國公司農藥企業為主,如:拜耳、先正達、巴斯夫、陶氏益農、孟山都、富美實、杜邦、住友、曹達、日本農藥、仙農等企業為主,此類企業因比較早介入中國農藥市場,且農藥化合物多為其創制,所以此類企業占國際農藥市場80%以上市場份額,在中國農藥市場占20%左右的市場份額。其產品多為一些大產品,即將推出的小產品通過“培訓渠道、拉動終端”的策略做成大產品。但因產品單價高、渠道保護不好、終端推廣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上終顯力量不足,加上中國獨特的文化,經濟狀況、農化企業構成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此類企業在國際上很強,但在中國農化市場上卻表現一般,不過也是中國農藥力量中比較重要的一路諸侯。
2.科技先導型
如沈陽化工院試驗廠、北京綠色農華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大北農)、北京穎新泰康科技有限公司等,這些企業實驗室設備先進,與國內主要農藥研發機構都有較為緊密的合作關系,產品線品種較新,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后勁。在中國國內此類企業里,沈陽化工因技術、營銷和人員的因素比不上外企,走高端路線(產品仿制跟隨外企)打不過外企,走中低端路線又搞不過國內以復配制劑為主的瑞系、海系等,走產業模式又打不過田園、正邦,所以沈陽化工前途未卜。
大北農就是在北京中關村設置了一個研究所做了多抗霉素、氟硅唑、苯醚甲環唑等幾個原藥,做復配制劑是仗著大北農飼料、種子平臺而沒倒而已,基本上處于虧損狀態,邵博士雖然戰略和企業文化無人可比,可學院派人士的思維也很難跟中國國情相結合,不過最近收購邦農達、聘請產品經理走市場導向型的路子有待進一步觀察,如是現款就不必觀察了。其實此類企業如上海農樂是比較到位的,如蠟質芽孢桿菌、葉不卷、四氟醚唑,跟外企的合作等,所以偶覺得它才比較到位,但也困難。現在如大連瑞澤等企業也開始借力走仿制路線等等,所以在這一點上偶覺得只考慮北京的企業是不恰當的。也屬有實力的一路諸侯,不過也需要調整策略方有更大發展。
3.市場導向型
如深圳諾普信集團、青島海利爾集團、青島瀚生藥業等,這些企業產品策劃貼近市場,注重市場細分,市場反應敏感,屬國內制劑企業中的標桿企業。
此類企業主要是在復配制劑領域比較到位,基本上是說摸清了中國農藥市場的脈咯,比較準確的用中國的技術方式適合了中國農藥市場。此路諸侯也數瑞系最強,畢竟極好的市場基礎,領先的戰略思維,優越的地理位置,充裕的人才補充,企業系統制度的構建,雄厚的資金實力,在短時間內國內復配制劑領域無人可及,但我以為要達到30億的目標恐非易事。在此路諸侯里海系緊跟其后,如果運作得當恐怕也是非常有機會的,特別是其運作比較成熟的技術模式比較符合中國農藥市場,不過人員素質比不上瑞系的,加上運作模式基本上是瑞系模式,所以還需創新;廣東中迅可能也會有人提及,因畢竟有醫藥做后臺,目前棄資9000余萬打造湖南海特——大田作物第一品牌。這路諸侯是農藥復配制劑領域最強的一路。
4.政府主導型
如安徽華星、湖北沙隆達、山東華陽等,這些企業前身均為國有企業,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能得到較強的政策支持,銷售額均居國內企業前列。這類企業主要以原藥為主,紅太陽被公認為中國農藥企業里利潤最高的企業,今年做連鎖也是遭遇“雞肋”的尷尬局面,復配制劑也是縮水很多(正規經營的品種對抗不了病蟲草害的抗性),威遠的阿維系列品種過一億的銷售也是通過制劑賣原藥而已,大品種路線,不過對復配制劑領域的影響不大。這類企業目前是最有實力走創制路線進軍國外市場的企業,估計以后也會重組或兼并形成聯盟,瑞系、海系與此類諸侯相比還是很有差距的。畢竟這路諸侯是皇家近衛軍,是正規兵團,是國內原藥領域最主要的諸侯。
5.原藥出口型
這類企業大都集中在江浙一帶,如浙江新安化工、捷馬化工、樂斯化學、蘇化等,均為較大型的化工企業,具有較強的原藥生產能力,出口渠道較為完善,產品以出口為主,兼顧國內市場。此類企業如新安化工的草甘磷比較成功,以后通過類似合并聯盟很有希望操作幾個成分在國內做大,從制劑、中間體到原藥整個產業鏈的形成后,復配制劑企業無法跟其抗衡。
6.產業模式型
這類企業以某一類產品突破市場,并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和行業知名度,如江西正邦化工、廣西田園、安泰等,均以水稻殺蟲劑產品立足市場,再如西安美邦,以中低檔殺菌劑為主,在市場上打開了一定的知名度。此類企業應稱之產業模式型比較好一點,田園、正邦以水稻為主兼顧經作,美邦、近代以果樹為主兼顧蔬菜,像以前的綠色南方和現在的江蘇龍燈以柑橘為主,又有成都新朝陽、國光、龍蟒以調節劑為主等等,很有特色,有自己的根據地。
7.營銷創新型
如上海泰禾、上海迪拜等,其主導產品在國內都有較高的知名度,且采用現金結算模式,以如今行業賒銷盛行的情況下,尤其顯得難能可貴。此類諸侯多為臺灣老板,還有如惠光、上海禾本,生農等路線不過事實證明此類企業的經營思路(跟風國外)打不過國內的瑞系、海系所以基本上很難生存和發展下去了,畢竟大陸和臺灣的民情和市場特點不一樣,所以偶認為此路諸侯前景也不看好。
8.隨波逐流型
目前國內大多數中小企業均屬這種情況,在行業不斷規范、門檻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發展后勁,處于苦苦維持現狀的境地。
目前,國內大多數農化企業均存在下列問題:
(1)農藥品種老化、新品種少、結構不合理;
(2)工藝技術落后,產品質量較差(無技改資金及能力);
(3)能源、原材料漲價,生產成本增高,利潤逐漸攤薄,難以支撐企業持繼發展;
(4)渠道占用資金量大,資金流動不暢,企業運營成本較高;
(5)庫存壓力較大,企業經營風險日增;
(6)市場查罰力度加大,聯合執法越來越普遍(工商、農業執法、技術監督局),企業疲于應付。此路諸侯預計要被淘汰掉了,所以他們的品牌—集團—上市的路線只能是南柯一夢罷了,若能清醒走區域品牌或產業模式或可生存。
9.連鎖經營型
如以前的德隆、德地德、現在的紅太陽、福建浩倫、興農和各企業的本地直營等,雖然業務下滑但極優厚利潤的刺激和中國農村市場的誘惑以及目前農藥界最熱門的話題會激勵越來越多的人走下去——最危險、最有誘惑力也最有前景的營銷模式。
10.農藥助劑型
隨著農業越來越被關注,農藥發展的需要也會有越來越多服務部門,如廣州的多力多化工等等。
中國農藥市場的思考
目前最流行的話題就是有關農藥界洗牌的話題,包括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引導,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等,中國散、亂、差的農業結構和單戶承包經營的耕作方式再加上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中國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農藥生產企業的架構和經營特點,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偶想國內醫藥界已經有榜樣了,整頓十多年了不也如此么?國計民生、國家的穩定性以及國內農業現狀與正規操作、知識產權、民族化工又孰輕孰重呢?再一個就是農藥界的洗牌應該是國家政策調控和市場競爭相結合進行的,洗牌的源頭應該是渠道,只有渠道整頓好了整頓廠家才有意義,國家的環保要求不也沒起到什么作用嗎?
曾有人說以后中國農藥的發展方向有且只有兩條;一為創制原藥(創制),掌控專利,一為控制渠道(連鎖),不過,渠道的控制可能要與中國農業的集約化和產業化相結合才有意義。
農藥市場的競爭,依據農藥這一功能性產品的特殊性也還沒有打到臨界成本,因此;在伴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整個中國的傳統行業已步入微利階段,農藥行業因其特殊性還沒殘酷到那種程度,所以估計農藥界的競爭有待進一步的惡化和激烈后才會到洗牌階段,此一過程可能也有很多人物也會淘汰或替代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年間。
編后語:
中國農村市場數萬億的商品容量,國家每年均有3000億的扶植資金,大型企業如聯想一年也花幾千萬的研究費用。中國8億農民的何去何從,中國農業的出路將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這一大勢下,誰又是真正的英雄?誰又是笑到最后?
(編輯/劉慶華Lqh02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