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總是存在風險性,因此很少有人能做到自己的投資總是穩賺不賠,基金投資也如此。購買了基金后,因為基金凈值縮水而導致套牢的情況比比皆是。那么面對虧損,我們該如何處理呢?理財師建議,不妨先靜下心來分析下虧損的原因再選擇補救的辦法。
老陸2006年開始投資基金,當時基金都是一路飄紅,很少碰到虧損的情況。 2007年上半年更是賺得盆滿缽滿了,但他在2007年下半年購買的幾只基金就沒那么幸運了,“到現在也還虧了三分之一呢,原來沒遇到過虧損,一時還真應付不來,不知道該怎么辦,就這么一直挺了下來。”實際上,像老陸這樣的情況,自去年股市的一路下跌以來并不少見,尤其是不少投資者在6000點左右買入的基金,發生虧損就是意料之中的了。
理財師表示,面對虧損,投資者要分析虧損的原因。一般來說,要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來分析,從客觀方面要重點分析基金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投資環境,從主觀原因方面則要重點考慮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作基金產品的能力,尤其是基金投資目標和策略、投資風格的變化等。看看基金到底是哪方面的原因導致的虧損。同時,投資者看清自己的虧損是什么樣的投資方式帶來的,比如是如果采取了一次性投資導致的虧損,那么只要基金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可以采取補倉的辦法,攤低基金的購買成本。如果是分次投資產生的虧損,尤其是定期定額投資,投資者就要自己分析清楚市場的未來動向,避免產生新的投資虧損,可以忽略眼前的虧損,而著眼于長期的投資收益。
另外,投資者要設立自己的風險承受底線。當基金的虧損程度超越了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底線時,不妨做相應的贖回行動,以免虧損進一步擴大。但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就可選擇補倉的辦法,等待新的投資機會的出現,而不應當盲目調整。投資者在對基金產品的虧損狀況進行分析后,決定采取補倉或者是贖回時,要堅決執行,避免因為拖延而使良好的補救機會喪失。
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不少投資者在決定贖回時往往會參考浮動盈虧,認為如果一只基金目前仍然有盈利,就傾向保留這只基金,而如果某只基金眼下出現了虧損,就首先考慮采取贖回的方式;但如果基金的虧損較大時,又會舍不得“割肉”,不想贖回。理財師認為,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因為,目前浮盈豐厚的基金大多是購買時間較早的,在06、07年之前的上漲中累積了較大收益;而出現虧損的基金則大多是近期才購買的,受到市場影響不可避免凈值出現下跌,因此,浮虧和浮盈不能代表基金的投資能力高低,投資者也不可完全依賴其來決定基金的“命運”,還是應從那個基金的基本面出發判斷基金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