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送了我一本新近出版的書,書名叫《游戲顛覆者》,作者是寶潔CEO和一位聲名顯赫的咨詢顧問。一目十行,翻到32頁,看到“卡洛斯與瑪塔的故事”,不禁恍惚起來,一段幼時的經歷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20年前,我念初二,花了“一大筆錢”給母親買了一包上海家化生產的白貓超濃縮洗衣粉。不料幾天之后母親卻對我說:“你買的洗衣粉不好用。放很多都不怎么起泡,還咬手?!蔽衣犃艘汇?,不禁納悶為什么這種“高級”洗衣粉居然不好用,但我很快意識到,母親不明白這種洗衣粉是不起泡的,而且用量可以更少。母親將信將疑,但還是照著說明書做了。只不過,她自己再沒買過這種洗衣粉。
母親只給了我1塊錢,而買那包洗衣粉卻要6塊多錢,缺口是我自己補上的,心想能為母親減輕一些負擔,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年我攢的壓歲錢總共才10塊錢,墊進去一大半,故此記憶猶新。
“卡洛斯與瑪塔的故事”說的是同樣的事情,幾乎發生在同一時間,地點換成了墨西哥,白貓換成了寶潔的碧浪加強洗衣粉。寶潔宣稱,這種改進后的產品去污力更強,用量可以減半。只可惜墨西哥的主婦們不買賬,她們的理由與我母親如出一轍:一是不相信用量會那么少,二是認為洗衣粉起泡才會把衣服洗干凈。幾個月后,這種不起泡的“更好的產品”被迫退市。
產品是不是更好,企業其實沒有發言權,消費者說好,那才算數??稍诂F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企業迷信“營銷”,一廂情愿地砸錢,吆喝自己的產品多么富有創新性,多么有價值。
為什么這樣一個簡單淺顯的道理,常常被許多企業置之腦后?其實,企業經營不善,很多時候是因為管理者忘記了一些基本的道理。這些道理很簡單,甚至是常識,但只要違背了這些常識,企業必然頹敗。
滿足顧客需要
一個正當的企業存在的唯一原因,是它能滿足某些人或者某些機構的需要。否則,有誰會去理睬它,會跟它有生意上的來往呢?
很多人篤信,企業存在就是為了追求利潤。我敢斷言,這種人經營的企業,一定是短命的;這種企業越多,社會道德就會敗壞得越徹底。這樣的企業,哪怕嘴上說得多么冠冕堂皇,但心里除了錢什么都沒有,踐踏顧客和供應商的利益,挖空心思榨取更多油水。如果所有的企業都唯利是圖,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可想而知是極低的。
從根本上說,利潤是企業經營得當的自然結果。你的產品或服務滿足了顧客的需要,顧客支付的價格超出了你的成本,你就有利潤。你提供給顧客的價值越大,吸引到的顧客就越多,規模和利潤也就會隨之增長。把利潤當成企業經營的目的,完全是本末倒置,必將置企業于覆沒之地。
美國企業和經理人是最精于計算投入和產出的,因為背后有華爾街盯著,可美國企業并未因此獨步天下。君不見,底特律如今已是窮途末路,而有些憨笨的豐田卻在“寒冬”里悠然自得。什么是行業第一?豐田社長渡邊捷昭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毫不猶豫地說:“關鍵是造出世界上質量最好的汽車……我們從未想過要做到銷量或者收入第一,只要我們不斷提高質量,規模自然會隨之擴大,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000年前后的寶潔,未能兌現向華爾街許下諾言“盈利”,當時的CEO迪克?雅格被迫辭職。接任者雷富禮在經過分析后得出一個結論,寶潔未能盈利,是“工作的重心從創造需求、創造讓消費者心儀的價值轉移到了實現現金流最大化、削減成本、縮短周期時間以及提高生產力等事務上”。
當他讓寶潔明白“全世界數十億人都希望便利地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從而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當他把寶潔的使命確立為“不斷提供性能、品質和價值勝過任何競爭對手的品牌和產品,用細微但有意義的方式美化消費者每一天的生活”,寶潔重返正軌,走上了快速增長的道路。
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會分出高下。
雷富禮出任寶潔CEO后旗幟鮮明地把“聚焦于寶潔核心業務的增長”列為三大戰略之首。寶潔曾經經營食品業務,而且規模不小。民以食為天,按理說食品行業永遠有前途,但寶潔毅然舍棄了食品業務,因為它不是寶潔的核心業務。
雷福禮認為,寶潔當時之所以麻煩纏身,就是它忽視了那些市場領先的業務,把這些業務帶來的利潤都用在了創建新品牌和新品類上,讓核心業務健康增長,是寶潔至關重要的任務。他還從實踐中得出結論:企業只要在戰略上和運營上關注核心業務,市場份額就會進一步擴大。
當然,雷富禮非常清楚怎樣才能把寶潔的核心業務做大、做強。他在全公司范圍內發起了一場尋找核心強項業務運動,最終從各個業務部門提出的100多個選項中找出5項,逐一弄清楚這些核心強項業務的內涵,弄清楚它們與創新的關系,弄清它們如何確保創新驅動型戰略的落實。
雷富禮帶領寶潔,把所有精力集中在4個核心業務領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通過創新實現增長。于是,寶潔的織物護理業務在2007財年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20世紀90年代,寶潔的洗衣粉業務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為19%,名列第二,如今寶潔的市場份額為34%,為全球第一,是第二名的兩倍,而且連續6年實現了增長。
從CEO到CIO
現在,人們最常提到的一個字眼是“創新”,認為創新必然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實在是對創新的誤解。
比爾?蓋茨曾揶揄地說:“自從有人發明了‘顛覆性’這個詞,送到我桌上的提案,就沒有一個不稱自己是‘顛覆性’的?!逼鋵?,絕大多數創新只是一些細微的改進。
雷富禮說,自二戰至今,寶潔推出的顛覆性創新成果一共有17種。雖然寶潔始終在尋找下一個“殺手級”產品,但寶潔可持續增長的動力卻來自于漸進型創新。顛覆性創新不會年年都有,能給消費者增加價值的漸進型創新卻可以經常有。
既然只是一些細微的改進,這就意味著創新是普羅大眾都可以做的事情??蔀槭裁丛S多企業還是缺乏創新能力?很多人把它歸咎于企業文化。那么,企業文化又是什么呢?歸根到底是企業員工,特別是領導者的日常言行。發展戰略、經營目標、支出預算、績效考核、獎懲賞罰……有哪一樁不是由領導人拍板,然后一級一級往下執行的?企業創新不力,癥結恰恰在于那些指責下屬創新能力太差的企業領導者,是因為他們自己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是創新,要怎樣才能推動創新。
我們暫且不以寶潔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杰夫?伊梅爾特在擔任通用電氣CEO后不久,就成立了一個由16名銷售和營銷人員組成的“商業委員會”,以確保把顧客放在經營活動(包括創新)的中心。他每個月都抽出一定的時間,對一些項目進行評估。剛開始,下屬總是報喜不報憂,對伊梅爾特聲稱工作進展順利,哪怕事實并非如此。為了打破這種局面,伊梅爾特特意表揚了主動中止一個項目的幾名下屬。后來,評估慢慢變得直接而深入?!绊椖款I導者開始看著我的眼睛說話。”伊梅爾特如此評價下屬的變化。他非常清楚地告訴下屬,他不是想聽他們推銷自己的項目,而是想看看項目團隊怎樣把創意付諸實施。
2002年,高德威成為霍尼韋爾公司CEO,他與各個業務單元的負責人討論他們的利潤目標,明確創新是每一個負責人的任務。后來,通過創新實現增長被列入霍尼韋爾公司的激勵系統,運營評審、預算評審,甚至人才評審,都有了創新方面的內容。
賀利也有類似的經歷,1998年他入主杜邦后,把“創造科學奇跡”確立為杜邦的立身之本,帶領杜邦在“創造科學奇跡”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前進,不斷提高生產力。
雷富禮、杰夫?伊梅爾特、高德威、賀利都是通過改變企業文化,通過推動創新啟動或者加快了企業的內生性增長。用《游戲顛覆者》書中的一句話來講:CEO必須是CIO—首席創新官(Chief Innovation Officer)。
事物的運行和發展脫離不了其基本規律,就像建房子就必須打地基、建承重墻和蓋屋頂,然后才能搞裝修講格調。做企業也是一個道理。
其實,《游戲顛覆者》開宗明義指出:“工商界的獲勝之道數十年來并沒有多少變化:通過開發新客戶、新產品和新服務,獲得增長和利潤。變化的只是做這件事情的方法?!睋Q句話說,創新就是變著法子玩游戲。至于游戲本身,數十年來誰都不曾顛覆過它,千百年后也不可能顛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