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面臨“保增長”的巨大壓力,廣東應繼續既定的“騰籠換鳥”轉型路線
《財經》記者 周瓊
冬日的廣州,天氣晴暖,但本地出租車司機陳海榮顯得悶悶不樂。
“從2008年11月底開始,客流量就明顯減少了,特別是晚上9點以后,出來玩的人突然少了很多。”土生土長的陳海榮在廣州開出租車已有12年。他告訴《財經》記者,當前情形與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的起始階段頗為相似,“危機開始影響我們小老百姓了。”
東莞寮步鎮的出租車司機劉東云卻認為,廣州同行境遇已經不錯了。2008年12月15日,《財經》記者遇到他時,他正在寮步鎮里的一條街上停車候客,聲稱已經40多分鐘都沒等到一樁生意。下半年他的月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僅及上半年的三分之一。
以上截取于2008年末珠三角兩個重要城市中的生活場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珠三角正在面臨的問題——制造業的蕭條正“禍及”服務業。
2009年伊始,珠三角面臨著一個壓力重重的開端。
滑坡
據東莞市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透露,2008年1月至9月,東莞的村組兩級財政有63%收不抵支,赤字總額達6億元,服務業的收入則同比下降了20%。
多年來,廣東GDP的平均增速均在14%以上,居全國首位。但據廣東省統計局提供的數字,2008年1月至11月,廣東省GDP增速為10.4%,甚至低于1997年的10.6%,可用“大幅回落”來形容。2008年11月,廣東進出口總額完成533.5億美元,下降12.2%,首次出現負增長。
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制造業名城的狀況則更為嚴峻。《財經》記者2008年12月中旬及2009年1月上旬分別到訪兩地。在東莞采訪時被當地企業及村鎮領導人告知,當地約10%的企業已倒閉、結業或歇業,另有30%的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正處于停工或者倒閉邊緣,30%左右的農民工失業或提前放假。因訂單銳減,部分仍在崗的工人第一次享受到“雙休”及一天八小時工作制,代價是只能領取最低工資待遇——770元/月。
2009年,以外貿出口為主的珠三角,其經濟增長可能將進一步放緩。具體表現在外向型企業的訂單將繼續減少,將有更多企業歇業或倒閉;裁員及減薪的情況增多,珠三角城市的治安狀況將在一程度上惡化;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物價進一步回落;制造業的問題更明顯地傳導至服務業等。專家預計,明年廣東的GDP增速或在8%以下,將創歷史新低。
《財經》記者近日在珠三角地區看到,企業自發的轉型正在悄然進行,最普遍的現象是很多企業開始著手營建內銷渠道。不過,在生產過剩和內需不足的前提下,成功者不會是多數。
結構之弊
表面上看,珠三角地區當前面臨的困難,似乎源自2008年的美國金融海嘯以及此前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外部原因。但這僅是誘因。經濟學家吳敬璉曾指出,與全國的情況一樣,珠三角經濟的根本問題在于增長模式粗放,產業結構偏工業、偏重型化而服務業發展不足。
對珠三角而言,眼下這場危機是一個調整與轉型的時機嗎?這正是當前廣東省政商界爭議最激烈的論題。
一些官員及學者認為,對于像東莞或者深圳龍崗區、寶安區這類制造業密集的地區而言,2009年“保增長”的壓力將壓倒一切,由此而來的企業生存難題、外來工就業問題、村鎮集體經濟衰退的問題、治安問題等,將把地方官員變成“救火隊員”,對落實《規劃綱要》及探索實現經濟與社會轉型升級的問題“恐難顧及”。
但一位接近決策層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廣東省委高層目前正在要求有關部門詳細估算:廣東離“科學發展”的目標到底有多遠?應如何將《規劃綱要》中的政策落到實處?廣東省委統戰部部長周鎮宏的言論頗具代表性。他在去年底召開的粵港澳主要商會高層圓桌會議上表示,金融危機,是危也是機,經濟轉型向來出現在經濟下行階段,因此,“無論外部條件多么艱難,只要政策方向正確,就不會為各種言論所動搖。”
對于當前乃至未來一兩年可能加劇的種種危機與困境,深圳市社科院院長樂正認為不必過慮。他將廣東連續十幾年GDP保持高速增長的狀況,喻作“一直都是漲停板”,“就像一輛車子,極速跑了這么多年,不修一下是不正常的。”
他認為在當前形勢下,有一些企業倒閉、地方經濟增速放緩并非完全是壞事,“危機過后仍在存活的企業,就是產業升級的希望所在。”
港澳帶動戰略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珠三角在產業升級、“二次創業”的緊迫困局中,一度光彩耀目的先鋒城市廣州、深圳、東莞等,無不面臨艱難的轉型。
2008年5月,為“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廣東省委省政府推出了被稱為“騰籠換鳥”政策的勞動力與產業的“雙轉移”戰略;提出用五年至十年的時間,從現有粗放式制造業中脫身,將現代服務業發展成為占經濟總量六成的主導產業。同時,使先進制造業及現代農業分別成為第二及第一產業的主體,完成醞釀已久的一輪產業升級。
“所謂產業轉移,就是讓代表著落后產業的企業從珠三角搬遷出去,從而為現代服務業及高級制造業的進入騰出空間。”2008年5月,廣東省政府一位接近決策層的人士曾向《財經》記者解釋。
但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無論是被調整的對象——這些代表著落后產能的中小企業,還是政策的執行主體——地方政府,或是受影響的人群——珠三角村鎮居民,大都缺乏擁護“雙轉移”新政的熱情(參見《財經》2008年第25期“廣東‘雙轉移’難關”)。要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僅靠“上層意志”已難以如愿。
2009年1月8日,粵港澳地區期盼已久的珠三角發展規劃“國務院版本”在北京公布。此前的2008年12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這份由廣東省委省政府及國家發改委起草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
《規劃綱要》將粵港澳三地的整合與合作視為核心內容之一。珠三角要實現經濟社會的轉型與升級,也必須抓住粵港澳合作這一“龍頭”。體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強力推行。這方面,廣東有望在借鑒港澳長處的基礎上開創新局面。部分廣東省委省政府“智囊團”專家認為,這是政府當前惟一可控、亦是最佳的選擇。
作為落實《規劃綱要》的第一步,廣東省需有足夠魄力學習香港在人才培養、服務業發展、經濟和公共管理方面的優秀經驗,逐步統一高端服務業的服務標準和管理模式,逐步推進政府職能機構的改革,使之逐步向透明、法治、高效、誠信等方向邁進。
對廣東省及珠三角城市各級政府而言,2009年的困難和挑戰可謂空前。業已固化的體制環境、固化的部門及個人利益、固化的產業結構、固化的潛規則文化等,這些改革開放30年所形成的副產品,都將成為進一步改革的巨大障礙。然而,2009年也將成為珠三角歷史上一個關鍵的年份,廣東需要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