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2008年大跌擱置的各類創新,有無希望在2009年重啟?
《財經》記者 喬曉會 李箐
“跌幅超過65%,全球股市跌幅排名第十三,在主要股市中跌幅排名第一。”這是在2008年底的最新統計中,上證指數獲得的名次。
兩年來轟轟烈烈的牛市在幾個月里草草結束,投資者的狂熱迅速降溫。20萬億元市值蒸發,讓所有參與者都付出了代價,而監管機構力挽市場的自信也隨之化為泡影。
另一方面,股市的“過山車”再次印證指數的漲跌只是市場的表面現象。對于監管機構來說,與其花費過多精力平衡市場利益主體,處心積慮又徒勞地穩定指數,不如重建“地基”,完善資本市場的基本制度與體系,力推創新和變革,股市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發展。
回首2008年,融資融券、創業板、股指期貨等諸多創新,均因為指數的調整而擱置,困擾市場多年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幾乎沒有進展。進亦憂、退亦憂的改革措施,會在2009年破殼而出嗎?
放下指數包袱
對于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層來說,股市指數糾纏了太多因素。
從表面上看,證券市場關乎全國上億股民的和諧穩定,因此關心指數的漲跌,是監管層長久以來的慣性思維。而更重要的是,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指數成為了衡量監管機構業績的標準。正是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即使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監管層仍一再冀望中國證券市場扮演一枝獨秀的角色。
然而,從去年4月開始,監管層的政策在大趨勢面前,對市場的影響漸趨乏力,政策指揮棒對市場的作用逐漸失靈。
2008年4月,降低印花稅和限制“大小非”政策連續出臺;9月,央行降息、降低印花稅和國資委支持央企增持回購上市公司股份政策出臺;11月,“4萬億”財政刺激政策出臺;但市場一直處在反彈、消化利好政策、回落的循環之中。每一次反彈周期都不到月余,市場很快回落。
此外,中國證監會一直還在強調“維穩”基調,但仍未能改變市場下行趨勢。
數據顯示,2009年,包括股改產生的“大小非”在內的限售解禁股將超過6800億股,相當于目前整個市場的A股流通數。這被市場認為是籠罩在頭頂的“陰云”,也成為市場利益主體呼吁監管當局出手干預乃至“救市”的一個借口。
不過,去年的市場走勢早已證明,“大小非”不過是一個偽命題;以“大小非”為假想敵的政策限制,并不能改變市場的預期。無論國資部門如何強調其持有決心,甚或有上市公司做出不減持承諾乃至回購決定,市場向下的勢頭絲毫未減。
對于規模巨大的國有股來說,解禁并不意味著變現。因為按照當前的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在相當多的領域,國有需要保持控股地位,各級國資管理部門都紛紛表態要求嚴控國有股減持。
此外,干部管理體制并不市場化,國有股的變現并不會給國企高管帶來個人利益,反而會削弱其權利,因此國有股的減持意愿并不高。與此同時,“小非”股東亦會考量拋售的價值最大化,只有真正急于套現的“大小非”,才可能毫無顧忌地拋售。
事實證明,在過去兩年,證券監管機構自信的、以政策影響市場的方式已經失效。即使是力免經濟下滑的宏調政策,于市場趨勢而言也沒有根本性影響。直接針對市場的政策,對市場的影響時間尤為短暫,這也凸顯出證券市場的本質,價格永遠以價值作為基礎,任何試圖以不改變價值影響價格的努力最終都將付諸東流。
留給監管機構明智的選擇是:既然“政策救市”已經失效,就不要重新拾起這個“包袱”,指數的漲跌不應成為套在監管層脖子上的枷鎖。
創新和變革
回顧2008年不難發現,證券市場計劃中的多個創新與改革,均未能在這一年的下跌中實現。
困擾市場多年的新股發行體制,在2007年11月中石油上市后,達到被質疑的高潮,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
新股發行長期存在著一系列弊端:大比例非公開發售(網下配售),使發行過程向機構投資者過于傾斜,與公開發售的價差更加劇了不公和造成尋租現象的發生;行政干預定價機制,詢價環節流于形式,而首日大漲是價格扭曲最普遍的體現。
據《財經》記者了解,發行體制方面的改革近期將獲得改善,最先可能在詢價環節上率先實現市場化,取消窗口指導;同時推進配售權制度改革。
不過,這只是技術操作層面的點滴調整,真正的改革還應該徹底放棄審批制,進入備案制,讓市場決定IPO的成功與否。只有完全由市場決定的發行,才能夠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真正完成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進而真正解決上市公司質量差的問題,由證監會在其中包辦代替的后果,只能是尋租行為大行其道。但是,從目前的跡象看,在2009年將看不到發行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由于擔心給市場帶來擴容壓力影響,原定2008年上半年推出的創業板,至今仍未能推出。不過,由于近來中小企業融資不暢,創業板借此可能會在弱勢中加快推出的步伐。但監管機構目前仍諱言創業板的推出,不想以擴容政策承擔市場下跌的罪名。
融資融券則舉棋未定。去年10月國務院批準啟動融資融券試點,隨后的國際金融形勢及各方爭議,令決策層的決定一拖再拖。來自監管層的信息顯示,為了保證融資融券業務的推出不增加做空動力,引發指數下跌,該制度將會先單方面推融資,而融券則短期內不會推出。
然而,作為國際上一種非常成熟的交易制度,融資融券雙向同時推出才是正常的。單向推出是否會出現制度缺陷而引發重大的問題,目前還難以預料。由于制度設計不夠完備的南航權證在過去一年中所引起的騷動,足以為今后的創新提供警示。
股指期貨并沒有寫進剛剛公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業內預計其短期內推出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證監會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臺灣前證券監管機構高官戴立寧認為,市場在牛市,參與者眾、受益者多,稍有不慎的改革或創新,就會觸動參與者的利益,改革創新的阻力很大。相反,熊市條件下,投資者損失較重,寄望變革能為改革創新提供助力,所以,熊市最有利于變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