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處在地震活躍期的中國,未來能否真正避免悲劇重演,或許取決于從汶川大地震中到底學到了多少
《財經》記者 李虎軍
2008年5月12日,都江堰,一家在地震后岌岌可危的麻將館, 時鐘指在下午2點28分
2009年5月1日,《防震減災法》將正式施行。這距離汶川大地震幾乎整一年。
正處地震活躍期的中國,在2009年,或許還要直面這個充滿太多未知數的“魔鬼”。
地震活躍期仍未結束
中國是一個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上世紀80年代,中國曾一度進入一個地震平靜期。但自上世紀90年代后,地震重新變得活躍起來。
統計資料顯示,1990年到2000年,中國因地震導致的傷亡人數,比1980年到1989年間增長了3倍;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翻了一番還多。
進入新世紀,這種勢頭更是有增無減。中國地震局的數據顯示,僅在2005年至2007年間,中國就發生了5.0級以上的地震75次,其中接近半數都造成或大或小的災害。
據《財經》記者對中國地震局發布的地震信息進行統計,2008年,中國大陸發生的5.0級以上地震共有88次,更是超過了此前三年的總和。
其中,最為慘烈的當是汶川大地震及其余震。除了8.0級的那次主震,還發生了42次5.0級以上余震,其中6.0級以上余震也有八次之多。
此外,攀枝花-會理6.1級地震、西藏當雄6.6級地震、青海海西6.3級地震等,也都帶來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種種跡象顯示,進入2009年,這種勢頭仍不會戛然而止。中國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等多位地震專家都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這一輪地震活躍期并未結束。
這意味著,在可以預見的短期內,中國大陸仍存在發生7.0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即使汶川大地震,也并沒有成為過去時。
汶川大地震的主震區的能量已經得到極大釋放,有專家稱,今后很多年都不會再發生大地震,但主震區周邊的一些地區,未來發生較大地震的風險反而有所增加。而且,進入2009年后,汶川大地震的余震還在持續。2009年1月15日,汶川縣就發生了一次5.1級的余震。
2008年7月,一個美國科學研究小組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稱,汶川大地震主震區以南、尚未發生破裂的茂縣-汶川斷裂帶部分,以及龍門山斷裂帶西南的鮮水河斷裂帶等,應力均有明顯增加。這顯然不是一個可以讓人安心的信號。
2008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地震工程大會上,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所孟國杰等人在提交的論文中也提醒說,四川西部的鮮水河斷裂帶和安寧河斷裂帶交匯地區,發生地震的風險可能較高。
此外,更大的擔心是,在這一輪地震活躍期中,京津冀地區能否免于沖擊?
2008年,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張志宏及其同事曾在《地震研究》雜志發表論文,分析了唐山大地震震區2002年至2006年的中小地震數據,認為唐山大地震震區的震源斷層并未愈合,難以積聚很大的能量,即該地區目前并不具備發生強震的條件。
不過,張志宏等人的這項研究,僅限于100多公里范圍內的唐山大地震震區,而影響京津冀地區的張家口—渤海斷裂帶全長近1000公里。因此,這一結論并不足以完全消除人們的疑慮。
實際上,已經有一些信號,使得不少專家感到不解:唐山大地震震區正斷層類型的地震活動,自2005年以來,呈現出明顯增多的跡象。這種異動,是否受到了2004年12月曾經引發海嘯的印度尼西亞巨震的影響,從而遠程傳遞了強大的拉張作用呢?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確定的答案。
無論如何,對于中國地震監測和預報系統而言,2009年仍然是高度緊張的一個年頭。
總結與反思剛剛開始
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受到質疑和責難最多的,無疑是預報的失敗。
實際上,在全世界范圍內,地震預報都處在學術探索或者說試錯階段。即使中國的地震預報水平已經處于領先地位,但過去30年來,有減災實效的預報比例也僅在一成左右。
根據即將施行的《防震減災法》修訂案,地震預報今后將更多借助地震部門以外的力量,包括必要時邀請有關部門、專家和其他有關人員參加召開震情會商會。此外,觀測到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所在地的地震部門匯報,甚至直接向中國地震局匯報。
借助“群測群防”的力量,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專業隊伍的不足。但即使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群測群防”處于高峰期的時候,也并沒有太多系統的成功預報經驗可供借鑒;零散的甚至充滿爭議的預報成功個案,加上理論的極度匱乏,使得地震預報仍然難以成為中國將來減災的“基石”。
2008年11月6日,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震局共同組織的汶川大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項目在四川開鉆。項目計劃鉆出兩口1200米深的先導井孔和兩口3000米深的主孔,建立深孔長期地震觀測站。
科學家們希望,這個持續至2012年底的項目,可以幫助認識汶川大地震斷裂帶,為未來地震的監測、預報和預警提供一些基本數據。不過,這只是人類認識地震機制的漫漫征程中的一小步,公眾對于那四口鉆井不可寄望過高;準確地預報地震的發生,從目前來看仍然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在這樣堅硬的現實面前,或許日本的做法更值得借鑒,那就是建立地震早期預警系統(EWS)。
2007年10月,日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覆蓋全國范圍的地震早期預警系統。早期預警的原理,是基于地震發生后產生的縱波傳播速度快但破壞力小,而橫波速度慢但破壞力巨大的特點,來實現預警。有日本專家甚至表示,如果中國之前很好地應用了這一系統,或許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傷亡都可以避免。
據《財經》記者了解,中國首都圈和蘭州地區率先建立地震早期預警示范系統的計劃,已經得到批準。其他一些同樣面臨地震危險的省市,也已主動和中國地震局接觸。
當然,中國能否成功地實現防震減災的根本性轉變,或許重點并不在具體的技術或者學術問題上。從汶川大地震中總結教訓,也許更為現實和重要。
從新的《防震減災法》中,可以看到不少進行反思的影子。比如專門規定,國家支持全國地震烈度速報系統的建設。畢竟,如果對災情的掌握更準確一些、更快速一些,無論是人員救援還是后勤保障或許都會表現得更加出色。
然而,對于一些超越具體條文的總結或者反思,仍然與公眾的期望有著不小的距離。
汶川大地震之后,部分災區學校建筑的質量受到多方質疑。
新的法律對于新建建筑以及舊有建筑的抗震性,都做了明確而嚴格的規定,如何從制度上切實保證“校舍抗震風暴”不至最終流于形式,仍是未來工作成敗的一個關鍵所在。
畢竟,如果缺乏徹查相關人員責任的勇氣和決心,就很難真正起到警示后來者的作用。
更何況,尚未開始施行的新《防震減災法》,對一些違法行為的處罰仍然相對偏輕。
例如,未依法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所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且逾期不改正的,僅處3萬元至30萬元罰款;對于侵占、毀損、拆除或者擅自移動地震監測設施,危害地震觀測環境,或者是破壞典型地震遺址、遺跡且情節嚴重的,單位僅處2萬元至20萬元罰款,個人也僅處2000元以下的罰款。
汶川大地震災區的重建,無疑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比災區重建更為艱難和漫長的,或許是整個國家防震減災體系的真正脫胎換骨,從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