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就業壓力最沉重的一年到來,必須尋找更有利于創造工作崗位的新增長模式
《財經》記者 任波 實習記者 李鵬
短短幾個月內,人們延續了幾年的對城鄉就業擴大的樂觀預期,轉眼間變為對大規模失業的恐慌。就業壓力空前嚴峻,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形勢尤其趨緊,勞動爭議事件也大幅增加。
回溯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國企改革當中以“減員增效”為主導的“下崗分流”,曾經帶來了一場波及近3000萬下崗職工的失業浪潮,其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歷經多年才得以消除。
眼前的困境似曾相識。如果說,上一輪“下崗”是為打破就業體制中的“鐵飯碗”而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價,那么,目前新一輪的就業危機則是中國向市場化轉軌過程中,相關改革滯后導致經濟結構失衡等一系列體制性矛盾的集中爆發。
當務之急,是將其轉化為進一步深化改革、調整經濟布局的契機。
勞動力供求形勢逆轉
2008年初,就業狀況處于近年來最好的時期。政府公布的2007年新增就業人數達1200萬人,為幾年來的高點;登記失業率則控制在4.0%,與前幾年相比呈現持續下滑趨勢。
由此,2008年初,當時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不但增加了全年預期的新增就業指標,同時還將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控制指標收緊。企業雖然慨嘆新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將進一步導致用工成本攀升,但沿海地區的“招工難”尚在延續,薪酬水平漲勢明顯。
2008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一份名為《國務院關于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的文件。這一文件的重點從解決國企改革造成大量下崗失業的“歷史遺留問題”,轉向“建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以往大量針對國企下崗工人的就業促進政策,開始出現“普惠化”趨勢。
然而,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不斷擴大和蔓延,終于跨越國境,襲入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宣稱,進入10月,據對全國8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調查顯示,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同時,企業現有崗位流失嚴重。
《財經》記者了解到,最早大約自2008年8月起,企業的用工需求便開始減少;之后,沿海省份的機械制造、服裝紡織、電子電器等行業陸續出現大規模裁員。截至2008年12月底,返鄉農民工數量已超過1000萬人。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經濟整體減速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恐將繼續擴大。春節后,如果訂單減少的狀況短期內未獲改變,又逢農民工大量外出尋找工作,就業矛盾會更加突出。
增長模式成為“保就業”瓶頸
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就業形勢總體上一直偏緊。據《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預測,到2010年,中國勞動力總量將達到8.3億人,城鎮新增勞動力供給5000萬人。而勞動力就業崗位預計只能新增4000萬個,勞動力供求缺口高達1000萬個左右。
目前,除農民工失業帶來的巨大就業壓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也較往年更為嚴峻。據教育部統計,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2009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又比2008年增加52萬人,達到611萬人。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發布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分析,2008年7月,全國大學畢業生實際就業率僅為70%,2008年年底未能如期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大約高達150萬人。加上2009年新增的畢業生數量,就業壓力達到近年來的高峰。
此外,城鎮困難群體,尤其一些中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困難群體的就業難問題,始終難以徹底解決。幾項因素疊加,2009年將成為本世紀以來就業壓力最為沉重的一年。
一個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在逐步下降。“九五”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8.6%,年均增加就業人數804萬人;“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9.5%,年均增加就業人數只有748萬人,比“九五”時期少56萬人。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增加量,由“九五”時期的94萬人,減少到“十五”時期的80萬人。
主要原因在于,中國1998年以來實施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雖然顯著拉動了經濟增長,但迄今國內的投資主要是投向工業領域的大企業、大項目,這些行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實際上相對較低。
一個例子是,到2007年底,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2個百分點以上,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10%。而實際上,房地產業對吸納就業的貢獻率相對較低,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又較大。與此同時,勞動密集程度較高的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獲得的支持則相對不足,不但融資渠道狹窄,事實上還需要面對大量政策性的限制。中國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事實,客觀上也不利于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由于國內消費需求長期滯后于投資需求,經濟增長因而依賴外需和投資來拉動。此外,由于福利體系不盡完善,中國城鄉居民也不得不大量儲蓄用于應付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不時之需,由此也抑制了國內的消費,巨量儲蓄也只能進一步轉化為投資。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顯示,過去30年間,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出現了全方位擴大。同時,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稅收收入增速遠高于GDP增速,財政收入連年超收,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卻持續下降。2008年以來,扣除價格因素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農村居民現金收入增幅同比明顯下降。收入分配當中的這一格局,也必然拉低社會總體的消費能力,抑制總需求。
可見,內需不振、城市化不足,以及服務業滯后,都削弱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給就業的前景投下陰霾。全球金融危機只是當期失業困境的導火索。
追求“就業友好型”經濟增長
200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求,要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2008年下半年,中央政府空前密集地出臺了一系列刺激就業的政策。除了推出以“4萬億”投資擴大內需的政策,一些旨在減輕企業負擔,或者扶助困難群體就業的文件也陸續發布。
在2008年12月1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專門提出,必須采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尤其要高度重視農民工就業。與此同時,一份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的文件也在起草當中。但在一些專家看來,上述措施并非治本之策,真正根本性的解決辦法,應從制度上保證各地的經濟增長是“就業友好型”,使得經濟增長能夠最大限度地帶動就業。
他們認為,短期內,政府應加大力度刺激消費,通過減稅、鼓勵發行企業債以拓寬百姓投資渠道等措施,保證勞動人群的收入穩定并有所增長;同時,應加緊制定和完善現有的福利體系,盡可能拓寬其覆蓋面,令人們對未來收入擁有良好預期;完善教育體系,有效提升人力資本的價值。現有投資政策除對大企業、大投資項目的關注,也要對中小企業、出口導向型的企業給予更多支持。
長期看,則應自現在起,采取有效措施調整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不再為中小企業的發展設置人為的障礙。
以往的經驗表明,以基礎設施投資為重點的國家投資項目,在帶動國內投資需求的同時,并不意味著同等程度地啟動居民的消費需求,從而不能同步地拉動就業。因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建議,下一步的重點應考慮把投資推動轉化、引導和延伸為居民消費需求,產生最大化的就業拉動效果。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左學金指出,隨著制造業增長趨緩,目前就業最重要的渠道是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而不是作為第二產業的制造業。應通過城鎮化,特別是著重通過發展服務業來帶動就業。他還表示,這應該作為未來就業政策的方向,要讓農民進城,在城市中創造更多服務業的就業機會。
國家發改委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勞動協會副秘書長楊宜勇則表示,應深化體制改革,促進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拆除妨礙勞動力流動“制度性藩籬”,使全國勞動力得以合理流動和自主擇業,讓勞動力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和主要手段。他還表示,為更好地協調就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還應借鑒西方經驗,完善政府、雇主和工人的三方協商機制,全面促進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