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具有能夠直接連接天然氣產地和消費市場的管道,誰就掌握了資源”
《財經》記者 陳竹
近十年以來,中亞已成為中國石油公司進軍海外的集中地區
不用多久,中國第一條將境外天然氣引入國內的管道工程——中亞天然氣管道就將實現單管通氣。
這條源于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的中亞天然氣管道,蜿蜒10896公里,先往東北方向穿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三國,再經中國新疆的霍爾果斯口岸,連接“西氣東輸”二線,沿著東南方向一路貫通新疆、甘肅、寧夏、陜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浙江、上海、江蘇、安徽等14個省(區、市),預計將每年輸送300億立方米天然氣,其中三分之一將送往珠三角和香港。
“早點輸氣,有利于降低國家進口能源的成本。”中石油中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波1月11日說。孫波預計,這條線路到2009年底可如期實現單管通氣,2010年6月實現雙管通氣,2012年總體建成。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如此急于趕建管道,不僅僅在于與上游供氣方簽署了“照付不議”協議——到時如果管道不通也要付錢,更源于國內下游市場的情況已今非昔比。
最初中國決定啟動“西氣東輸”工程時,中國的天然氣市場還是一片空白。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湯亞利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深有感觸。為了向沿途省市兜售“西氣東輸”一線120億立方米天然氣,中石油整整花了四年的工夫。“慶功會當天下午,還有40%的用氣單位在觀望,不知是簽還是不簽。”湯亞利說。
其時,正是這種艱難使得三家外資公司——埃克森美孚、荷蘭殼牌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在2001年最終放棄了參股“西氣東輸”工程的機會,使得這一原計劃由三家外資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合資的項目最終變成了中石油的獨資項目。事實上,外資當時獲得參股中國能源投資的機會殊為不易,如果不是市場前景過于不確定和投資風險太太,三家絕不會出此下策。
如今觀望已經變成了過去時,國內對天然氣需求的缺口正在打開。2007年末,中石油集團僅用兩個多月時間,就同十多個省區簽訂了228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照付不議”深度框架協議,完成了“西氣東輸”二線的前期市場銷售。
中國的天然氣需求,正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07年出版的《中國能源發展報告》預計,2010年前,中國天然氣需求量將達1000億立方米,而產量有可能達到800億立方米,需求缺口約200億立方米。亦有研究認為,屆時中國天然氣需求量將達1300億立方米,市場缺口約500億立方米。
無論200億立方米或是500億立方米,中國天然氣未來可能面臨的短缺都顯而易見。中亞天然氣管道鎖定的每年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無疑將在很大程度上紓解這種困難。
“修建能夠直接連接天然氣產地和消費市場的管道,是確保天然氣穩定、有效供應的最可靠手段,也是在國際能源博弈大格局中爭取主動的戰略舉措。從某種意義上講,誰有這樣的管道,誰就掌握了資源。”孫波說。
十年磨一劍
“早期我們想從哈薩克斯坦引天然氣到中國,努力了十多年。”現年48歲的孫波回憶說。
早在1997年9月,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政府就簽署了《關于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合作的協議》。但一直拖到2005年8月,這一約定才經由中石油與哈油氣股份公司簽署的《關于聯合開展哈中天然氣管道可行性研究的協議》落到實處。
然而,哈薩克斯坦本身能提供的天然氣資源量有限,不足以支持一條管道的建設和運營。根據BP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2007年哈薩克斯坦生產天然氣273億立方米,本國就消費了198億立方米。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大使館的研究則顯示,2007年哈薩克斯坦對外出口了152億立方米天然氣,俄羅斯和烏克蘭各占一半。
在此情形下,中國將重點合作對象轉向天然氣資源更為豐富的土庫曼斯坦。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遠景儲蓄為15.5萬億立方米,高于哈薩克斯坦的8萬億至10萬億立方米和烏茲別克斯坦的6.6萬億立方米。
此外,土庫曼斯坦本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不似哈薩克斯坦那么大。根據BP在2008年發布的統計,土庫曼斯坦2006年生產天然氣622億立方米,其本國需求僅為189億立方米。
對于一條像中亞天然氣管道這么大投入的投資而言,找到可靠和持久的資源至關重要。中石油在研究后認為:“土庫曼斯坦剩余可采天然氣2.8萬億立方米,一年(向中國)輸300億立方米,十年也只有3000億立方米,有足夠的氣源。”
而且,在能源民族主義四起的國際背景下,土庫曼斯坦政府對外資參與油氣勘探開發持相對支持的態度。根據《土庫曼斯坦2020年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戰略綱要》,2003年到2020年期間,土庫曼斯坦計劃投資630億美元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其中256億美元通過產品分成合同模式由外商直接投資。
2003年2月,土庫曼斯坦總統尼亞佐夫在時任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周志仁到訪時特別提及,希望中國石油公司參與阿姆河右岸區塊的投資。中土天然氣工作小組的專家們的論證結果顯示,該地區蘊藏天然氣約有1.3萬億立方米。
2005年5月,中石油子公司中油國際(土庫曼斯坦)公司的陳懷龍,在中石油系統內刊物《國際石油經濟》上發表文章,建議中方“組織專家重新評價阿姆河右岸的天然氣資源,并通過換氣協議或興建天然氣管道來解決阿姆河天然氣的銷售問題,促進中土兩國聯合勘探開發”。
此后,中土天然氣合作迅速提速。2006年4月,中土兩國政府簽署《關于實施中土天然氣管道項目和土庫曼斯坦向中國出售天然氣總協議》。2007年7月17日,中石油分別與土庫曼斯坦油氣資源管理利用署和土庫曼斯坦國家天然氣康采恩,在北京簽署了《中土天然氣購銷協議》和《土庫曼阿姆河右岸天然氣產品分成合同》。
根據協議,從2009年1月起的30年運營期內,土庫曼斯坦將每年向中國輸送300億立方米天然氣。其中,170億立方米來自商業購買,130億立方米來自中石油在阿姆河右岸勘探開發天然氣的產品分成。
考慮到政治博弈的不確定性,只有130億立方米按產品分成合同拿到的氣源,是牢牢攥在中方手里的。根據分成合同,中石油將作為投資人出資建設、開發,獲得收益時先以天然氣抵扣先期投資。
簽約一周后,中石油組建中亞管道公司,孫波第一個報到。這位美國夏威夷大學管理工程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在中國油氣行業工作了20多年,曾負責中石油在委內瑞拉和蘇丹的能源開發項目。中石油擔心的是,如果沒有分成合同,資源不在中方手里,“(對方)還可以賣給別人”。
俄羅斯就是這樣的潛在競爭客戶。根據為期25年的俄土天然氣協定,俄羅斯將從土庫曼斯坦購買6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到2025年增至800億立方米。可是,2007年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生產總量只有735億立方米,因此,俄媒體曾評論說,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將被俄“統購統銷”。
阿姆河右岸天然氣產品分成合同,最終令中石油下定決心投資建設中亞天然氣管道。
行動力比拼
“沒有管道,資源就找不到市場,賣不出價。”中石油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總經理助理兼中哈項目總經理金慶國,在中哈邊境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據其介紹,中亞一些氣田甚至因為沒有市場而不得不選擇“回注”。
與原油不同,天然氣不能直接裝桶,因其易燃易爆,也不方便通過公路和鐵路來運輸。一些沿海天然氣區,還能通過液化的方式將天然氣通過海運,送抵目標市場。內陸大部分氣區卻幾乎只能依賴天然氣管道。
雖然中亞五國在1991年蘇聯解體后就獲得了獨立,但由于中亞境內的五條天然氣管道均建于前蘇聯時代,在抵達歐洲市場前要經過俄羅斯,這些管道的所有權和控制權牢牢把握在俄羅斯手中。因此,中亞國家不得不以低廉的價格將天然氣賣給俄羅斯,再由其以市場價轉供歐洲。
為天然氣另尋出路,實現能源出口多元化,成為中亞國家實現經濟獨立的重要步驟,這與中國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正好形成戰略互補。
不過,對中亞天然氣感興趣的不僅有中國,世界主要國家和利益集團都介入了中亞能源的博弈,從各自立場出發對中亞地區的能源外接通道提出各自的方案。
2007年年底,中國剛向媒體宣布中亞天然氣管道項目,俄羅斯就同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簽署了《共同鋪設里海沿岸天然氣管道政府間協議》。根據這一協議,三家將修建一條年運輸能力為2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管道,2010年年底前投入使用。
俄羅斯還宣布,將斥巨資在2011年底實現對中亞-中央天然氣管道系統的改造,使得沿該管道出口的土庫曼斯坦天然氣的通過量增加1倍。
此外,歐洲國家也在積極推動建設跨里海、通過高加索地區抵達歐洲的管道。西南方向,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在積極推動建設一條將土庫曼斯坦天然氣經阿富汗運抵巴基斯坦、再輸往印度的管線。
在此形勢下,各國比拼的是將意愿轉化為行動的速度和能力。能源政治專家、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查道炯認為,所謂“行動力”,歸根到底是“資金實力”。
2007年夏天,中石油所屬的中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分別同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輸氣股份公司和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石油控股公司成立了股權比例為50∶50的兩家合資公司,再由合資公司來承擔融資的任務,最后提供貸款的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資金到位后,中石油開始了管道趕工。據孫波介紹,這一管道以每天十多公里的修建速度推進。
工程進度之所以這么緊,是因為當年簽訂的“照付不議”的合同。根據合同,技術管道不能按時修完通氣,中方仍然要向土庫曼斯坦支付氣錢。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土庫曼斯坦將延遲向中國供氣,但孫波對此予以否認,稱中亞管道工程目前“一切可控”,將如期通氣。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天然氣需求的迅速上升,也使得未來天然氣的銷售不再成為問題。不過,解決了上游的氣源和下游的出口,仍然不能確保這條耗資巨大的管道成為一條賺錢的“絲綢之路”。未來天然氣的進一步普及,是否會帶來國內天然氣價格的提升,對于這條管道的盈虧至關重要。
樹大招風
近十年以來,中亞已成為中國石油公司進軍海外的集中地區。1997年,中石油獲得哈薩克斯坦第五大石油公司阿克糾賓油氣股份公司60.3%的股份。此后,中石油又介入肯阿管道項目、中哈原油管道項目、北布扎奇油田項目、Ai-Dan-Mumai項目和KuatAmlonMuani項目等。
2005年,中石油以41.8億美元收購哈薩克斯坦境內第三大石油公司——加拿大哈薩克石油公司(下稱PK),該公司在哈薩克斯坦擁有石油探明儲量8000萬噸,旗下的齊姆肯特煉廠是哈薩克斯坦僅有的三家煉廠中效益最好的企業,供應了哈薩克斯坦40%的成品油和化工產品。
中石油內部估計,未來五到十年,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對中國的油氣供應“相當于一個大慶”。
此外,隨著中石油在中亞能源合作的擴大,未來亦有可能從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獲得氣源,補充到中亞天然氣管道上,進一步提高每年輸氣規模。
如此大規模的投資,難免引起當地政府擔心。2007年底,中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哈薩克斯坦項目公司的王年平曾撰文稱,中國石油公司在哈薩克斯坦的投資已引起哈薩克斯坦政府及民間的關注,哈已采取措施限制中國石油公司的進一步投資。
最近四年來,哈薩克斯坦三次修訂《地下資源和地下資源利用法》,明確規定國家擁有收購非國民在礦藏開采項目中所占股份的優先權。地下資源利用者如違反上述國家優先權的規定,國家有權單方面撕毀合同。
此外,該法還加入“集權”的概念,即政府可用以此理由限制、干預外國石油公司在哈的投資。
2006年,哈薩克斯坦國有油氣公司從中石油手中回購PK33%的份額,亦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哈薩克斯坦能礦部,還對以前所簽資源利用合同的完成情況進行清理。2007年11月和12月,能礦部已經解除了84個合同,2008年上半年又解除了20個合同。這些合同中的大多數將由法院進行裁決。
2008年4月,哈薩克斯坦頒布政府令,對2005年10月15日出臺的一項政府令進行了修改,規定從2008年5月17日開始,對出口原油征收每噸109.91美元的出口關稅,同時對其他石化產品的出口也規定了稅費。只是在去年下半年國際油價劇烈震蕩影響下,哈薩克斯坦政府才在2008年9月和11月對原油出口關稅做出下調。
由于同哈薩克斯坦政府簽有“海關體制穩定”條款(即不受后出臺的海關法律制約)合同,加之一些簽有“產品分成協議”的石油開采公司不在繳納原油出口關稅企業之列,中石油得以規避上述政策風險。
即便如此,中國公司未來要在哈薩克斯坦獲取新的資源,成本將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