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宏觀周報》等四則
(1月19日至2月1日)
焦點
《財經·宏觀周報》
2009年1月19日第22期·珠三角的增長態勢與轉型風險
2008年,是近十年來珠三角增長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廣東省領先于全國的企業利潤快速反轉,意味著未來半年會出現全國性企業利潤轉為負值的現象。
首先,廣東省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其領先指標意義不能忽視。實體經濟預期收益下降,意味著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期望變得十分渺茫。同時,由于廣東與河南、湖南和四川等勞動力輸出省份,存在較強的勞動力輸入和收入匯回關系,廣東省每年匯出的勞動力收入將達到1500億元以上,因此,珠三角經濟增長的回落,必然通過就業和收入路徑向全國傳遞,使消費出現萎縮。
在經濟急速回落的背景下,2008年6月廣東省提出的“雙轉移”戰略,很可能演化為傳統產業的復歸和銀行危機的爆發。因為珠三角固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全國的剩余勞動力轉移、新增勞動力就業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穩性,具有特殊意義。因此,其轉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短期經濟穩定與長期產業發展需要間的對立。
在短期,為維持就業,仍然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至少維持企業開工,確保現有就業水平穩定;在中期,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貿易在金融風暴面前已顯得缺乏市場前景,維持的后果是轉型難度進一步加大,以及銀行體系的風險積聚。
(詳見《財經網》http://www.caijing.com.cn/macroscopyweekly/)
宏觀
中國居民實際貨幣需求受多因素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王永中
“收入不確定、股票市場與中國居民貨幣需求”
《世界經濟》2009年第1期
根據中國居民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面臨的收入不確定性程度上升,及股票市場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日益增強等因素,建立一個引入股票價格、具有中國特色的儲蓄偏好型居民貨幣需求函數,旨在解釋中國持續存在的超額貨幣需求現象。
理論分析顯示,中國居民實際貨幣需求與收入、收入不確定性及存款利率正相關,與預期通貨膨脹負相關,而與股票價格的關系不確定。經驗研究發現,中國居民的長短期貨幣需求函數是顯著穩定的;在加入收入不確定性和股票價格變量后,居民的超額貨幣需求現象就得以消除。收入不確定程度如果上升,會以遞減方式增加居民儲蓄需求,而股價上漲則會以遞增的方式降低居民儲蓄需求。
金融
SHIBOR成為利率基準的多重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 易綱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金融研究》2009年第1期
未來,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能否成為公認、權威的利率基準,對于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意義重大。首先,SHIBOR可替代官定利率,為商業銀行定價提供一個基準。放松管制的時機由新定價基準成熟的時間決定。如果央行放松了對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又無可靠的替代基準,結果可能更壞。
其次,一旦行內對SHIBOR的地位形成共識,作為客觀的、連接內外的市場價格,只有將它引入商業銀行內部轉移定價,才能建立基于市場基準的績效考評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平衡總分行、各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
第三,目前有很多金融產品都與人民銀行制定的某種利率掛鉤,為平衡利益關系,央行調整利率時就需要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客觀基準。實現SHIBOR的基準地位,有利于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的步伐,促進管制利率的進一步放開。
第四,確立基準地位的SHIBOR,將成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基礎設施,以及建立央行利率間接調控體系的前提。
政策
財政政策產出效應與通脹效應具有非對稱性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王立勇 李富強
“相機抉擇財政政策效應非對稱性及其解釋”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1期
中國的財政政策無論是在產出效應,還是在通貨膨脹效應上,均存在明顯的非對稱性。即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產出效應明顯大于緊縮性財政政策的產出效應,且對產出的影響也更持久;在通貨膨脹或價格效應方面也是如此,即擴張性財政政策對價格的影響,遠比緊縮性政策大且深遠。
現實中,對于財政政策產出效應的非對稱性檢驗結果,可從公眾預期、政府政策實踐和消費者信用市場不發達等方面尋找原因;而對財政政策通貨膨脹效應的非對稱性檢驗結果,可從價格和工資粘性的角度進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