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能一禁了之嗎等二則
“人肉搜索”能一禁了之嗎?
《財經網》2009年1月19日
【背景】江蘇徐州禁止“人肉搜索”。此前,中共徐州市泉山區區委書記董鋒因網絡舉報“落馬”。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教授楊立新認為,不論出于什么動機和目的,在網絡上對一個人或者一個行為進行評論或批評,都是言論自由的范疇,是合法的行為。但評論和批評不能超出法律準許的限度,不能侵害被評論者或者被批評者的人格權。
利用“人肉搜索”進行的侵權行為,基本原因有三:首先,“人肉搜索”的出發點可能是網民出于正義感、同情心,或者義憤。這一點不能忽視和否定。但在這種情況下,網民往往對自己的行為缺乏約束,從而侵害了他人的人格權,構成侵權責任;其次,網絡沒有實行實名制也是一個原因;再次,有人認為,法律并沒有關于“人肉搜索”要承擔侵權責任的明文規定,因此,不在意對自己行為的法律約束。
保護人格權是《憲法》和《民法通則》確定的基本原則。行為人以任何形式包括“人肉搜索”的形式,侵害其他公民的人格尊嚴和人格權,都是法律禁止的。
可以借鑒韓國的經驗。2005年,韓國接連發生“網絡暴力”事件,政府決定逐步推行網絡實名制,并發布和修改《促進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護法》等法規,為網絡實名制提供法律依據。此后,一些主要網站論壇上謾罵和人身攻擊等不文明的內容減少了一半以上,實名制收效顯著。(《財經》記者姜海燕采寫)
“保增長”如何避免造壞賬?
《財經網》2009年1月20日
【背景】工行、建行2009年信貸新增目標公布,主要體現為增長但不“躍進”。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中國應在短期“保增長”與長期金融風險之間謀取一個平衡點。貨幣當局與監管機構對于經濟的支持,不應以人為放松銀行監管條件、犧牲未來金融穩定為代價。應從宏觀層面注入流動性,讓微觀主體自主決定放貸。
央行確定2009年M2增長17%的目標既有困難,也無必要。“有困難”在于,面臨外匯儲備增長急劇放緩、貨幣乘數下降等不利于貨幣擴張的因素,實現M2增速比“GDP 增速+物價漲幅”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的目標不太容易;“無必要”則是因為,如果通過放松監管條件,大力鼓勵放貸,人為實現貨幣乘數的上升,將對未來長期的金融穩定構成風險。
政策性放貸雖然短期內對經濟有提振作用,但不能忽略長期對銀行貸款質量可能產生的影響。
在這方面,中國有歷史教訓。1993年至1997年經濟下行周期時,銀行系統在各級政府影響下大力擴張信貸,隨后,金融體系壞賬高企,不良貸款率幾年間翻了近1倍。官方事后統計,其中80%的壞賬與各級政府行為推動的貸款相關,僅有20%是銀行自身經營問題。
美國在本次金融危機發生后的救市方式,也為中國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美聯儲不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致使其基礎貨幣最近數月大幅上升,但因金融機構惜貸導致貨幣乘數迅速下降,抵消了基礎貨幣上升的影響。盡管如此,美聯儲并未直接干預金融機構的貸款行為。(《財經》實習記者霍侃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