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面癱患者以耳痛為由來就診,但究竟是耳朵里痛?還是耳后痛?他們并不留心。其實,這兩種疼痛的面癱,其治療方式是截然相反的。
耳后疼痛的面癱
1周前,23歲的大學生宋妮(化名)來到我的診室,她著急地說,前一天中午吃午飯時還很正常,午休時突然覺得眼睛有異樣,當時覺得無法完全閉合。下午上課時覺得嘴抽搐,下課時喝水漏水,回寢室看到嘴歪向右側,后來左側額紋變淺,晚上用熱毛巾敷了一下臉,第二天眼睛依然無法閉合,干澀充血。而嘴角歪斜得連中午吃飯都困難,耳朵后面很痛,自己摸覺得有些腫大。
經過詢問病史,得知宋妮擔任校學生會干部,幾周來各種事情比較多,既要忙著策劃校園活動,還要找導師做課題。發病當天及前1天都是從早上7點忙到晚上12點。“室友那幾天正因陽臺的門沒關牢而感冒,發病當天起床時發現對著我床的陽臺門又沒有關牢,而巧的是患病的那邊臉正好也是對著陽臺門的。”
◇ 吃抗生素不管用
檢查過后,發現宋妮屬于原發性面癱。疲勞、受涼后,原本從細小的面神經管穿越的面神經發生了非特異性水腫,壓迫面神經,影響局部神經纖維的代謝,造成水腫越來越嚴重,從而壓迫越來越明顯。由于面神經管在耳后乳突處,所以患者常常感到耳后腫脹、疼痛。雖然這類面癱的名字也有個“炎”字(面癱又叫做面神經炎),但是既不是細菌也不是病毒感染,只是非特異性水腫。所以治療的時候可以酌情使用激素,先減輕水腫,還可以局部熱敷,保護面神經功能,不要亂吃抗生素,一般多注意休息喝水就會很快康復。
◇ 水腫消退前不宜針灸
這類面癱的早期治療不建議針灸,因為針灸是促進血液循環的。如果過早地進行針灸,不僅對水腫沒有幫助,還可能造成腫脹加劇。一般最好等到第3周,水腫消退再進行針灸治療,效果會比較好。
耳朵里疼痛的面癱
70歲的老太太張玉琴(化名)早晨刷牙洗臉時發現嘴巴歪得厲害,被家人送到附近的小診所就診,醫生認為是勞累受涼而導致的“周圍面神經炎”,讓老太太回家好好休息。結果5天了也不見好,子女忙將張玉琴送到我的門診。經過仔細詢問,老太太說除了耳朵里痛得要命、嘴角漏口水外,其他倒沒什么特別。
我用手電筒仔細查看,發現張老太太的耳廓里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皰疹。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這是典型的膝狀神經節的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冬春季節是帶狀皰疹高發季節,這種病毒平時悄悄潛伏在人體內,一旦受涼、疲勞導致抵抗力下降,帶狀皰疹病毒就會肆意活動,引起面神經發炎。
經過抗病毒加面神經保護治療后,僅僅過了3天,張老太太的面癱就有了顯著好轉。
比較上述兩種面癱,一種不需要抗病毒藥治療,另外一種必需用抗病毒藥治療。若兩者倒過來,只恐是越治越嚴重。
值得提醒的是,雖然近日氣溫已經回升,中老年朋友還是要注意防寒,尤其是要避免寒風長久拂面;平時多進行運動,加強鍛煉,還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足夠的睡眠時間,以增強抗病能力。
編輯/楊春霞 yangchunxia@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