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壟盤山,綠樹成蔭,亭榭映水,一條寬闊的水泥正搭載著游客的歡聲笑語蜿蜒走進山里。3年的心血傾注,3年的辛勤耕作,昔日破敗的山林終于給了主人豐厚的饋贈,一批批茶葉、山貨運出去,一波波客商、游人迎進來……“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應如是。”來到山頂,俯看“領地”,返鄉創業青年袁波的笑容里充滿了欣慰。
袁波,1976年出生,河南省羅山縣朱堂鄉人,中共黨員
和村里的其他同齡人一樣,袁波打小就有個夢想:早日走出自己打柴、放牛的山溝溝,告別祖祖輩輩沿襲而來的窮苦生活1993年12月,袁波應征入伍,4年軍旅生涯不僅磨礪了這位山鄉青年的筋骨,更是錘煉了他的意志,成為他日后的最大“資本”
從部隊復員以后,袁波象許許多多打工者一樣開始了自己的“淘金”之路。他賣過苦力,擺過地攤,還曾經因為找不到工作,夜晚在大城市的立交橋下一睡就是一個多月。“胸有追求不怕苦,既然抱定了改變生活的目標,就不要害怕生活的折磨。”談起自己當年的打拼,袁波依然很有自信。1998年1月,袁波開始跟隨一位老鄉學習特色餐飲——罐湯。半年之后,他將罐湯賣到了東北某省會城市的大酒店,并在那里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看著當月從酒店結回來的3千元錢,他激動不已。以后的日子順風順水,短短幾年時間,他依靠產品質量和誠信經營已經將自己的罐湯賣進了幾十家酒店。袁波富起來了,過去的“窮棒子”一躍成為山鄉十里八村有名的百萬富翁。
其時,當袁波在外邊忙著經商掙錢的時候,家鄉山村也悄然發生著變化,黨的惠民政策好,老百姓也富裕起來了,小樓拔地而起,村村都通公路,就連過去的荒山禿嶺也有外地老板來投資建廠,開發石材。2005年,袁波再次回到老家。這回,他用投資者的目光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家鄉,他發現這里很美,山明水秀,風景如畫,土地肥沃,種啥長啥。用老家人的話講,插根扁擔在地上,都能長出葉子。難道這么好的地方就不能干出點事業嗎?他決定試一試。2006年,袁波注冊成立了普華農林發展有限公司,同年3月,他以競拍方式取得了鄉里2000多畝集體林場承包權。2007年初,他又投資120多萬元在老家興建了籽源蛋雞養殖場。誰知這兩個項目一上馬,卻把袁波愁壞了。雖然在外闖蕩多年,但對于如何經營山林和養殖,他還是一竅不通。可千萬不能在老家丟臉!袁波一邊告誡自己,一邊立下決心:不會就學,邊闖邊干。為此,他一次次跑農科院所向專家學習請教,一次次到外地參觀考察相關企業。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專家的指導下,他在林場搞起了生態旅游和立體種植,前景看好;通過采用通過采用先進工藝流程,養雞場效益明顯,年利收入20多萬元。實踐又一次證明,袁波成功了!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富裕起來的袁波沒有忘記家鄉父老,他做人低調卻熱衷于公益事業,家鄉修橋、鋪路、建學校,每次他都主動捐資。他不僅在自己的企業里錄用當地困難村民,而且還幫助其他鄉親開展養殖種植,發家致富。“我從小家里生活比較困難,沒少得到鄉里鄉親的幫助,做人不能忘本。”說起他的種種善舉,袁波總是淡然一笑。是的,人不忘本才能正道直行,更行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