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復興”,正在走一條“復興之路”,然而,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卻曾放言:中國成不了超級大國,因為中國在精神層面過于單薄。
這位“鐵娘子”的話雖然有些依據,但卻有些偏頗。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一直是一頭迷失的雄獅
秦漢以來的中國文明,可被稱為“儒家文明”,這種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文明,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思想發展起來的。因為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秩序、人際關系,所以,儒家文明在前期還是非常有活力的,然而,到了中后期,由于專制主義的泛濫,開始出現沒落,并最終被西方文明反超。鴉片戰爭后,“沉睡的東方雄獅”雖然蘇醒,但長期處于迷茫的狀態,甚至一度失去了文化的自信。
中華文化,源于三皇五帝,經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然后有漢唐的文化薈萃: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舉措,促使“百家歸儒”,此后形成了儒釋道三家并舉,儒家為主(道教創辦于東漢,佛教也于東漢時期傳人中國)。唐朝時期,雖然重點不同,但基本也是儒釋道三家并舉,而且都處在欣欣向榮的發展階段,再加上中原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所以,整個華夏大地,出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人們積極進取,思想也非常活躍,在哲學思想、社會制度、文化藝術等領域均有創新。
宋朝時,政府力倡偃武修文(明朝也是),雖然取得了經濟、文化上的大發展,但為全民族埋下了孱弱的種子,宋之時,國家四分五裂,漢家處處受制,宋之后,漢家再無雄起。北宋開始的程朱理學,因號稱“兼容儒釋道”,被政府(元開始)引為官家正統思想,強行給莘莘學子“洗腦”,如此培養出來的士子,大多是一些只知道唯唯諾諾的奴才,只識得“乎時拱手淡心性,臨危一死報君恩”更有甚者,“閉關鎖國”和“文字獄”如兩條沉重的鎖鏈鎖住了中華民族的靈魂,整個中華大地真的成了一個內部沉悶,對外封閉的“鐵屋子”。人們也變得越來越愚昧,越來越孱弱,雖然偶有一些“吶喊”(如李贄),但畢竟沒有形成社會潮流,終被視為“異端”無情地絞殺。
元清兩朝,本是“外族”入主中原,應有一些新的文化帶進來,但蒙滿這兩個民族本來就沒什么文化底蘊,最后也只能乖乖地成了漢人的弟子。而且兩個民族的野蠻使得專制主義更加膨脹。滿洲漢子的血性雖然也營造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但在文化方面,已經今不如昔了,所謂康熙字典和四庫全書,只是對過去成果的總結,而在編纂四庫全書時,毀書數萬,又何嘗不是對文化的摧殘和桎梏?
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一直在一邊學習西方,一邊創建自己的文化。洋務運動是學西方,戊戌維新是學西方,辛亥革命也是學西方,但是,以學習西方為主的系列活動,基本以失敗告終。“五四”運動還是學習阿方,但大革命失敗宣告“五四”運動的失敗。此后的新新民主主義革命,實際上是一次以農民起義為基礎的革命,馬克思主義對這次革命的指導作用是有限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農民起義的勝利者“砸碎了萬惡的舊世界”,但并沒有建立一個真正的新世界,起碼,精神層面上沒有。“文化大革命”是一次盲目的“說不”,它否定了一切,最后使中國陷入“狂亂”的狀態。改革開放后,總設計師提出:先放下姓資姓社的問題不談,優先謀求經濟發展,這個觀點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但也是一種權宜之計,是對文化建設的暫時犧牲。不多久,中國民眾出現了信仰危機……
今天,我們成了“世界工廠”,成了“第四經濟體”,甚至體育大國、軍事強國……但是,我們在文化方面拿出來的東西確實不多。
所以,撒切爾夫人的論斷,確實讓我們有點心虛。
但是,正如阿Q說的,“我們以前闊過”,多少還有點家傳的寶貝,只是我們自己不以為然而已。
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是大國文化。
維系中國九州大同,并不足依靠武力征伐,而是“文化”。堯舜禹湯靠個人魅力維系“天下”,使諸侯來朝,周朝制訂“禮”,以規范上至天子,下至七人的行為。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于是有了百家爭鳴,儒道法墨名等九流十家從各個角度探討治國安邦的“大道”。
百家爭鳴的結果是,儒家成了官家正統,制約中國兩千多年的發展,孔子也成了圣人。但事實上,董仲舒以后的儒家文化其實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諸子集成。
史載,孔子是湯的后人,他的偶像是制訂“周禮”的周公旦,而孔子的學術原則是“述而不作”,孔子創辦并宣揚的儒家文化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總結與傳播。所以,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正統,是一脈相承的。儒家文化主張“仁義禮智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中庸”、“修已安人”等觀點,重視道德,宣揚“自強不息,內在超越”,在政治方面主張“王道”、“仁政”。可以說,儒家文化是中國兩千年來的立國之本,雖然有其局限和缺陷(后有論述),但造就了中國兩千多年的輝煌,不但國內政通人和,民富國強,而且帶動了整個東亞地區的發展。所以說,中國文化本來就是大國文化,誰反對都不能改變事實。
儒家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經過歷史潮流的洗禮,必將放出異彩。二上世紀末,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發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中國新大國文化的構成與內容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崛起中的中國需要新的大國文化!
什么是中國的大國文化?
第一,國民精神。
《易經》有云: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又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中國國民的傳統精神;又有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以及忠孝節義禮儀廉恥,也是中國國民的傳統精神;還有中庸之道,也是同民傳統精神。但是,這些國民精神曾經被批為“吃人的封建禮教”,至今也沒有全面平反此外,道家的無為飄逸,佛家的超脫,雖然為上億人提供了一個精神的“廣廈”,但要成為大國文化,幾乎無此可能。新中國成立后,曾經用共產主義的奉獻精神作為主流精神,但社會發展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奉獻精神難以大行其道最后,塑造國民精神的可能要靠“八榮八恥”了。不過,“八榮八恥”基本上是行為規范層面上的具體要求,用“八榮八恥”武裝的下一代國民,能與以“自南、平等、民主、博愛、創新、冒險”的精神武裝的下一代西方社會國民抗衡嗎?
第二,社會管理哲學。
民主與法制,是西方國家成熟的管理體制,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西方體制在中國能全面推行嗎?崛起中的中國能甭全面照搬嗎?是不是還有一種更好的體制,更適合中國傳統,以及未來的大國?
第三,國際外交哲學。
“和平共處五原則”是否需要修正?“負責任大國”似乎更像一種表態,是不是有更清晰、更具體的捕述?
當然,任何一種文化,都應該是多元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否則,又會陷入當年的“鐵屋子”狀態。
中國新大國文化建設的資源
一個國家的文化建立,是需要一定的歷史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等,但更重要的是現存的文化成果,中國大國文化建設的文化成果來自于:
1)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應指儒道法墨名等九流十家,十家之中,影響最大的應屬儒道法。其中,儒家注重道德、秩序、人際關系,對農業社會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后來成了束縛中國發展的繩索,根源在于其農業文化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等級社會的影子,還有“程朱”以來的教條化,以及封建統治階級對它的斷章取義。
但是,人類社會最終還是需要和平、安全、穩定、秩序,以及和諧的關系,尤其是全球化運動中,國家、社會團隊、個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將決定人類及社會的發展。
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儒家文化中吸取智慧,如果能夠將現代義明與儒家精神結合,儒家文化是很有價值的。此外,儒家文化還提供了大量的管理思想。
道家追求的是恬靜、自然與飄逸,以及精神自由,雖然很難作為國家建設的主流思想,但因其超脫的態度,可避免陷入物資主義,拜金主義。此外,道家的無為而治,與“看不見的手”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某些方面,也可提供一些管理思路。
法家思想在儒家看來是有些殘酷,但它的“公平、公開、公正”的理念與西方的“法治”如出一轍,自當有很多可取之處。
2)西方文化。
相對于中國的農業文化,西方文化被稱為海洋文化,以其嚴密、科學、民主、冒險精神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一個新的參照,甚至一度令中國人自慚形穢。
西方文化將人類帶進了工業文明,確實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貢獻,可以說,西方科學文化將人類從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來了,西方文化模式下的發展,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能力,給予了人類平等、自由與人權,然而,人與人類卻越來越缺乏約束,正如黎鳴所說:人類社會愈是按照西方文化的模式走向“進步”,人類對待自己的同類愈是冷酷無情,甚至殘忍兇狠(《西方哲學死了》)。此外,西方發展模式對地球資源的掠奪也是空前的。西方的掠奪式、征服式的文化和發展模式,已經向人類發出了警報。
所以,西方文化不是人類文明的最高階段,人類文化還需要向前發展,如果說西方文化解放了人類,那么“塑造人類”的任務還需要另一種文化來完成,中國的新大國文化能否承擔如此重任?
3)“五四”以來的經驗總結
文化是由經驗沉淀而來的,但“五四”以來的經驗還沒有沉淀為文化,因為很多東西還沒有最后定論,但或者就是這些實踐,孕育了中國的新大國文化。
中國新大國文化的建設運動
文化的運動,最初或者是一種自發的運動,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歐洲十四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以及后來的宗教改革,中國的新大國文化建設運動,或許已經開始了,開始得像文藝復興一樣——從國學的普及開始。百家講壇推波助瀾,人民大學設立國學院、以及遍布各地的孔子學院作為研究和推廣基地,但是這些僅僅是起步,大國文化的建設,需要經歷再一次“百家爭鳴”,出現幾位像孔子、老子、孟子一般的文化巨人,或許,他們就出現在活躍于網絡世界的“憤青”當中
唯有創新,才能走出歷史,超越歷史;唯有創新,才能學習西方,趕超西方。唯有新的大國文化,才有新的大國。
政府與其他社會團體在這次文化活動中的作用。
文化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甚至主持。百家爭鳴中,有子產不毀鄉校,還有起過稷下學宮,孔子在魯同、衛國等地講學,政府也是支持的。新時代的政府,應該具備這方面的職能,包括設立領導系統、倡導健康文化、設立研究機構、支持媒體宣傳等。
社會中各類團體,尤其是企業的文化建設,對整個社會的文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社會是“企業社會”(企業主導的社會),企業是聯系個人與社會的重要橋梁,企業文化建設是社會文化建設的一部分,除了學校,企業文化對公民的人格影響是最大的,而且企業對公民的人格影響是非常穩定的。但是中國企業不像日本企業,還沒有形成相對一致的企業文化,這方面,需要有關部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