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到1950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與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有三次高端會談,以此為主要標志,拉開了新中國從蘇聯引進智力的序幕和開篇。
米高揚受命秘密訪華
隨著新中國即將誕生、進行經濟建設提上日程,從國外引智的任務顯得更加緊迫。毛澤東審時度勢,首先把引智的著力點放在蘇聯。為此,他從1947年初起多次向蘇共提出訪蘇請求。但斯大林鑒于當時中國戰局還不太明朗,擔心此會影響到蘇聯的利益,把訪問一再推遲。直到天津解放的前一天,即1949年1月14日,斯大林才變主動,決定派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到中國,了解中共中央的要求和愿望。
米高揚使用化名秘密訪問處于戰事中的中國,隨行的有柯瓦廖夫(原蘇聯交通部部長,1948年被派到我國東北幫助修復鐵路,任蘇聯專家組組長)等。
米高揚于1月31日到達當時的中共中央駐地西柏坡。毛澤東等在門口迎接。
當天,中共中央書記處的五大書記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即開始同米高揚會談。至2月7日米高揚離開西柏坡回國,有3天中方由毛澤東主談,其他書記偶爾插話。在其他時間,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還個別或兩人一起同米高揚做過交談、討論。會談涉及引智的內容有:
一、毛澤東等就中國的政治、軍事形勢,中共過去和現行的政策,新中國的政權性質及內政外交將采取的方針政策等,向米高揚作了全面系統的介紹,希望聽取蘇共中央的意見。
二、關于蘇聯向中共和新中國提供物質技術和經費援助,派出專家、接受留學生和培訓人員的問題,在會談中占了突出的位置。毛澤東等屢次提及這方面的問題。
毛澤東強調,“中國共產黨需要聯共(布)各方面的援助,需要兩位顧問:一位是經濟方面的,另一位是金融方面的。”
劉少奇與米高揚的會談涉及中國工業的發展問題。劉少奇說,蘇聯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的幫助,“將對我們起決定性的作用”,否則,新中國“工業基礎的建立是不可想象的。”“我們想早一點知道,蘇聯究竟能給予我們多大規模的幫助,以供我們在制定國民經濟計劃時考慮。”他提請蘇聯傳授“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經驗”,“向我們提供相應的書籍,以及向我們派出各經濟部門的顧問和技術人員。”
朱德、任弼時在同米高揚會談時“著重講述了中國工業發展及中蘇在此領域的合作問題”,提議采用“蘇中經濟聯合體”、“蘇聯貸款”、“由蘇聯辦租讓企業”等形式。任弼時強調,“東北的工業開發需要高水平的專家”。請求“蘇聯向中國派遣不少于500名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專家。”
周恩來、朱德同米高揚討論了有關人民解放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周恩來說“我們請蘇聯給我們派一些專家及提供一些武器生產設備,并派一些顧問幫助我們培訓軍隊、建立軍校和組織包括武器工業在內的后勤工作。”周恩來還同米高揚談到新中國政權的組成形式與政府各部門及其職能的問題。
會談中,毛澤東等對由柯瓦廖夫負責的蘇聯專家組在東北工作的表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米高揚表示,蘇聯原則上同意幫助組織武器生產及派遣專家,中共的其他要求只能提請莫斯科研究考慮。米高揚建議中共領導人向莫斯科提交具體函件,說明需要,寫明擬從蘇聯獲得何種相應的幫助。
毛澤東等與米高揚的會談,使中蘇兩黨相互增加了了解,達成了一些意向,促成了中共在6月21日派出以劉少奇為首的代表團秘密訪問蘇聯。
劉少奇率團
秘密訪問蘇聯
劉少奇率領的中共中央代表團成員有:高崗、王稼祥。蘇方的全程陪同是柯瓦廖夫,其時他已是蘇共派駐北京負責與中共領導人聯絡的代表。
毛澤東對劉少奇訪蘇極為重視。為做好準備,他將王稼祥從東北調來北京,并要正在京外進行調研的劉少奇于5月10日即返北京。6月,劉少奇就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方針問題撰寫了與蘇共領導人會談提綱。6月16日,劉少奇為中共中央起草關于歡迎蘇聯專家問題給黨內的指示,講到:“我們將要取得蘇聯物質的和技術的幫助,我們將要聘請大批蘇聯專家,來幫助我們的經濟建設工作”,使之“更加順利進行。不久的將來,蘇聯專家會來到中國,他們將被分配到財政、金融、貿易、合作、工業、農業、鐵路、交通、工廠、礦山等經濟機關中去工作。這是一件大事,這是一件對中國人民空前有利的好事。”毛澤東反復推敲與蘇方談判的方針、內容和策略,直至21日劉少奇臨動身時,還跟他詳加研究,以至推延了原定專列啟動的時間。
劉少奇一行于6月26日抵達莫斯科,隨即與斯大林等進行緊張的會談。
毛澤東對莫斯科會談的每一進程都極為關注。而劉少奇也隨時把會談情況和下一步會談的意見向毛澤東報告請示,并且都得到毛澤東的及時復電和具體指示、支持。在劉少奇到達莫斯科后的第4天,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闡述了新中國與蘇聯站在一起的“一邊倒”政策,從而對會談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7月4日,毛澤東復電劉少奇,同意中蘇兩方組織一個共同委員會把向蘇聯貸款和訂貨等問題具體化。但是由于“我們缺乏專家和資料”等原因,無法提出具體清單,所以請劉少奇向蘇方提出,建議“由柯(即柯瓦廖夫——筆者)兄先帶主要專家”,“最好先帶鐵路、電力、鋼鐵、煤炭、煤油礦、軍事等專家”,“來華與我們共同商定全部或主要部分貨單。”為了支持劉少奇與蘇方談判蘇聯軍援問題,毛澤東決定派劉亞樓(內定空軍司令員)、張學思(時任安東海軍學校副校長)等赴蘇聯參與談判。
劉少奇訪問蘇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引智方面,主要有:
一、向斯大林全面介紹中國革命的情況、解放戰爭形勢和中共在取得政權后所要采取的內外政策,以聽取斯大林的意見。斯大林大都給予正面的評價和支持,并提出“不應當拖延占領新疆”和“成立中央政府”的時間等建議,對中共當時以至以后一個相當長時期的決策,產生了重大的而且很多是積極的影響。
二、中國代表團積極爭取蘇聯給予援助,向中國派遣專家,幫助中國辦學,接受中國留學生和其他人員前來學習、參觀、培訓。
劉少奇向斯大林提出:“我們長期處在農村游擊戰爭的環境中,對外面的事情知道的很少,現在要來管理一個如此大的國家,并進行經濟建設和外交活動,我們還需要學習很多東西。在這方面,聯共(布)給予我們的指示和幫助,是十分重要的”,“除蘇聯專家來中國幫助我們外,我們還希望派一些蘇聯教授到中國來講學,并由中國派一些參觀團去蘇聯參觀和學習”,“派一些大學生去蘇聯學習。”
劉少奇還向斯大林提出:一、請蘇聯政府幫助中國建立一所專門的學校,“為新中國培養建設和管理國家與企業所必須的干部”;這學校可設“工業,貿易、銀行業務、法學和教育等”系:“分為期一年的短期訓練班學制、兩年的普通學制和三四年的正常學制。這就有可能極其迅速地培養干部。”二、“我們想把各類負責干部派往蘇聯”,“了解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同時聽課和進行交流,為期3——4個月。“這一措施將是使我們的干部提高管理國家和經濟方面的知識水平的形式之一。”三、“希望蘇聯派各個科目的教師到中國來工作,幫助我們在中國培養管理國務活動各部門所需要的干部。”四、請蘇聯“幫助建設飛機修理廠和幫助培訓航空軍事干部。”五、“我們想使有關蘇聯幫助我們培訓海軍艦隊干部、援助我們掃雷艇和艦船以打撈沉沒的船只和創建海岸防御體系的問題具體化。”
斯大林幾乎答應了中共中央代表團所提出的所有要求,當時落實下來的有:
(一)蘇聯答應給予中國3億美元貸款,利息1%,比給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少一個百分點。
(二)蘇聯成立高級班子,責令其為中國挑選所需要的專家。當劉少奇8月14日離開莫斯科時,已有220名由柯瓦廖夫率領的蘇聯高級經濟專家和工程師同車而行。到當年年底來華的蘇聯專家已達2788人。關于蘇聯專家的待遇,斯大林表示可按照中國自己最優秀的專家的待遇,既不應太高,也不要過低。蘇聯專家在其國內享受高薪,他們到中國以后所減少的那部分收入,可由蘇聯政府來補償。
(三)蘇聯允諾幫助中國建立一所大學。這就是不久后建立的中國人民大學。蘇聯向這個學校派遣來89名專家,幫助學制建設、專業課程設計,帶來或編寫教材,還向學員授課。
(四)蘇聯允諾幫助中國創辦6所航空學校,1所海軍學校,派遣軍事顧問、專家,出售戰斗機。至1949年底,蘇聯派出的878名空軍專家和705名海軍專家分批到達中國,他們包括校長、教官直到地勤人員,來華后隨即分赴各地考察、選擇校址和投入建校、教學工作;蘇聯向中國出售了各種型號飛機185架。
三、訪問了蘇聯的許多政府部門和部分工廠、農莊,了解蘇聯黨政機構和群眾團體的設置及其運作情況和經驗。劉少奇為此提出了一個足以令那些借出國培訓之機游山玩水者汗顏的詳盡考察計劃:(1)蘇聯的國家結構。(2)蘇聯的經濟政策和管理。(3)蘇聯的文化和教育。劉少奇還要求與蘇聯一批黨政工團負責人以及工廠、農莊、學校的領導,就以上問題進行交談。劉少奇在考察和聽取蘇方介紹時,神情十分專注,還不時做筆記。
劉少奇和同行的蘇聯專家于8月25日抵達沈陽,東北局當天召開干部大會予以熱烈歡迎。劉少奇在會上說:“我們的同志在工作中與蘇聯專家的關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壞。”8月28日,劉少奇在東北局干部會議上又強調向蘇聯專家學習的重要性:在國內,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戰不爆發,我們的任務就一盲是經濟建設,使中國工業化。建設國家就要有一套知識。蘇聯專家來,給了我們學習的好條件,但還要靠自己努力學習得快一些,如果沒有學好,不管工作職位高低,就要調動、撤職。
220名蘇聯高級專家大部分留在東北幫助工作,有38名由柯瓦廖夫率領隨同劉少奇于8月29日抵達北京。不久,由周恩來安排,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了他們,同時被接見的還有蘇聯時任沈陽鐵路分局局長的杜拉索夫和隨專列來京的蘇聯在東北的鐵路服務人員。9月3日,劉少奇在高級干部會議上再次強調,蘇聯將要派大批專家到中國來,一定要同他們搞好關系。要善于向他們學習,保證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標準學習好。10月1日開國大典那天,周恩來特意邀請蘇聯專家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以后毛澤東又與其他中央領導人一起前往坐落在鐵獅子胡同的蘇聯顧問總部看望他們。
毛、周與斯大林會談
1949年12月,毛澤東終于實現其訪問蘇聯的夙愿。他于16日抵達莫斯科,在蘇聯進行為時兩個多月的訪問。蘇聯駐華大使羅申和柯瓦廖夫陪同前往。周恩來率領李富春等1950年1月20日抵達莫斯科加入代表團與蘇方的會談。毛澤東、周恩來此行的主要任務是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商談兩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的合作問題。關于蘇聯派遣專家幫助中國和接受中國人員前去留學、培訓的問題,中蘇兩黨和兩國最高領導人的會談,除了進一步把它確定為雙方合作的重要內容外,還就幾個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中蘇簽署了《關于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正式確定蘇聯向中國提供3億美元貸款和50個大型工程項目,包括煤炭、電力等能源項目,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基礎工業項目以及國防工業項目。它們是蘇聯在“一五計劃”援助中國的156個項目的第一批。根據項目合同,中國聘請了大批蘇聯專家,向蘇聯派出了大批留學培訓人員,獲取了大批先進技術。
二、中國從蘇聯聘請了第一批16個設計組的專家來華幫助工作。其間,東北松花江小豐滿水電站出了事故,如果水壩毀壞可能導致東北工業斷電,松花江谷地數百萬居民受災,哈爾濱和吉林兩市被淹。斯大林應毛澤東的緊急請求,當即指派4位水壩和電站專家前往采取搶險措施。
三、繼續就蘇聯專家在華的工資待遇問題進行磋商。起因是此時蘇方提高了要求,并且要中方用美元通過蘇聯政府給專家支付補貼。中方沒有同意,周恩來與蘇方進行了多次商談而未果。
毛澤東、周恩來等在訪問蘇聯期間及回國途中,還訪問了一些工廠、農莊、學校,親自考察蘇聯政權、經濟建設的經驗。毛澤東不斷地詢問情況,同時還聯系中國的實際進行思索。他對隨訪的中國同志說:中國“要先建汽車制造廠,然后建立拖拉機廠,然后再建立坦克制造廠、飛機制造廠。”“集體農莊機械化程度很高,大面積生產很有氣魄。但給我印象,畝產量并不高,”“原因不是管理問題就是肥料問題。”有人提出會不會是因為氣候的問題?毛澤東說:“不單是氣候問題。加拿大和蘇聯的氣候條件相似,為什么加拿大的畝產量要比蘇聯高呢?這里面的原因值得研究。”“這些農機在中國只有在東北、華北地區可以用,江南水田難以適用。據他們說畝產糧食150公斤,那是廣種薄收。”
2月17日晚,在啟程回國之前,毛澤東在周恩來等陪同下到中國駐蘇聯大使館,看望使館人員和留蘇學生。留蘇學生當時只有40多人,多是中共在1948年派出的革命烈士的后代和高干子女,如李鵬、鄒家華、林漢雄、葉正大、葉正明等。毛澤東對留學生們說,我們國家建設正需要專業人才,需要大量的科學家、技術專家,希望他們學以致用,今后能在實際工作中為國家建設多做貢獻。周恩來除了講話勉勵留學生之外,還為他們題詞:“艱苦奮斗,努力學習。”
在毛澤東、周恩來回國后,由李富春率領新組成的代表團留在莫斯科繼續與蘇聯談判經濟合作和聘請蘇聯專家問題。經談判,27日兩國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簽訂了“關于蘇聯專家在中國之工作條件”等4個協定。
3月3日,毛澤東、周恩來回到沈陽。毛澤東在東北高級干部會議上說:蘇聯的“建設歷史”“告訴我們”,“將來我們的發展也是很大的”,蘇聯“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經驗,我們可以用他們的經驗。”
毛澤東這次訪蘇,擴大了他的視野,對他今后的許多決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同蘇聯領導人的3次會談,把新中國最初10年的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推向高潮。他們是新中國引智事業的主要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