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尚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外文系德語專業。1979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0~1984年在德國留學并獲得波恩大學(哲學、國民經濟學和政策科學)哲學博士學位。1984年回國,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軟科學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和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廣州分局副局長等職;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副秘書長,2005年起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兼任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德國友好協會理事、首都中青年博士學術促進會總干事等職。
向世界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改革開放30年來廣播事業快速發展,在建設現代國際廣播體系進程中,有一批為中國廣播事業發展勤奮工作的外籍員工,中外員工精誠合作,使中國的聲音傳遍全世界。記者采訪了李忠尚副總編輯,請他全面介紹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為了讓中國的聲音傳遍全世界,大力引進外籍員工,在改革創新中求發展所取得的成果。
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
“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在60年前只是一個夢想,在30年前還只是通過短波、短時間出現,如今卻成為現實,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用53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這是記者采訪李忠尚時,他說的最為自豪的一段話。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始建于67年前的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12月3日,當抗日戰爭的烽火還在中華大地熊熊燃燒之際,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播了日語節目,標志著中國人民對外廣播事業的創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誕生了。從那時起,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聲音開始傳向世界。
67年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從延安的清涼山,到河北涉縣的沙河村,再到首都北京城;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成立與改革開放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人民對外廣播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繁榮,為中國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幸福,為了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間的了解、友誼與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國際臺的聽眾來信由新中國成立之初每年只有十幾封,發展到今天的來自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70多萬封,遍布世界各地的聽眾組織已達3600多個,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民,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了解不斷發展變化的中國。
用53種語言對世界廣播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現在每天用英語、法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俄語等53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采用短波、中波、調頻以及在線等,每天累計播出節目1400多個小時。”
李忠尚說:“根據聽眾對象的不同,設立的節目多達1000多個欄目。如新聞節目,是指對外廣播節目的新聞板塊,以及一些語言部的整點新聞,一般在15分鐘以內。新聞節目一般由一組動態消息組成,包括政治新聞、經濟新聞、科技新聞、軍事新聞、體育新聞、教育新聞、文藝新聞、社會新聞等。時事報道,包括時事節目、新聞背景、新聞評論。專題節目,內容主要分為經濟、社會、科教衛生、文化、體育等不同類型。專題類節目中還有一種教學節目。目前,國際臺的絕大多數語言部廣播里都開設了漢語教學的系列專題節目。”
為了滿足世界不同語種聽眾對中國重大新聞信息的及時了解,“還設有現場直播節目,可分為現場直播和演播室直播。近幾年國際臺的新聞現場直播越來越多,特別是重大時政直播,如:2007年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直播、每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協“兩會”開閉幕式的直播、博鰲亞洲論壇直播、神舟六號發射直播、嫦娥一號發射直播等等。
“談話類節目,是最受聽眾歡迎的節目之一,它以平等的對話交流方式,充分表達各自的意見、觀點和見解,如我臺的《CRI會客廳》等節目。新聞雜志類節目,是在固定的欄目、固定的時間采用雜志綜合編排方法和板塊結構,綜合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的一種節目樣式,新聞雜志節目的主持人以串聯語言把大小不等的板塊貫穿起來,使整個節目融為一體。
網絡電臺,是以互聯網為傳輸媒介,以流媒體形式提供音視頻直播和點播服務的一種數字廣播形式。目前,我臺國際在線‘INet Radio’網絡電臺包含資訊、談話、音樂和外語教學四大類節目。
網絡電視,國際在線是從2005年5月開始推出的視頻訪談節目,2006年實現了視頻訪談節目的直播。2007年3月16日又推出了IPTV網絡電視平臺,他整合了國際臺的國際新聞內容和技術優勢,實現了24小時滾動式直播。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現在增加了手機廣播電視節目。”
中外員工精誠合作
用53種語言每天播出1400多個小時,工作量之大是驚人的,在國際臺的1900多名員工中,就有130名外籍員工,他們來自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外語廣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業務需要,外籍員工分別在英語語言部、俄羅斯語語言部等語言部工作,充分發揮他們母語表達精確、流暢等作用,進行播音與稿件潤色工作。
國際臺的外籍員工大部分都是來自世界各主要媒體,是業務方面的專家,是國際臺對外廣播中的主要力量。在新的大家庭中,外籍員工和中方員工相處很融洽,在工作上中方員工向外籍員工學習語言和翻譯技巧,介紹中國的國情,幫助他們把握口徑,使用恰當的表達方式傳遞中國的信息。許多外籍員工幫助培訓年輕的中方員工,為各語言部節目優化出謀劃策,幫助聯系采訪對象國的政要,例如奧運會期間國際臺外籍員工幫助聯系采訪了10多位對象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和體育官員。
對外籍員工如何管理并采取哪些激勵機制,李忠尚說:“主要是根據外籍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業務能力、工作績效等多項指標,遵循‘按勞取酬、按績分配’的原則,對他們實行分級分類,對號入座,按照貢獻大小、績效好壞付報酬,其目的是鼓勵他們努力工作,核心是建立一個激勵機制,如建立‘績效工資’體系,使他們的收入與他們對國際臺的貢獻直接聯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例如英語中心有的外籍員工承擔著直播任務,節目質量要求高、工作強度大,他們的月薪要比一般外籍員工高出不少。此外,各語言部負責人每月都會對外籍員工進行考核,根據其表現確定當月的績效工資,經主管部門審核后由財務部門發放。”
同時,國際臺還為外籍員工提供較好的生活環境,為他們新建了一所四星級公寓式的“外國專家公寓”,公寓設施是專門根據外國人的生活習慣所設計的。以便使他們更加安心地工作,舒適地生活。
向世界介紹真實中國
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如何把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以及前進中的問題和面對的困難,真實客觀地告訴全世界的聽眾,在建設和諧世界的崇高事業中,實現國際廣播電臺所承擔的歷史使命,李忠尚說:“作為中國唯一的對外廣播媒體,國際臺始終秉承‘中國立場、世界眼光、人類胸懷’的傳播理念‘向世界報道中國、向中國報道世界,向世界報道世界,增進中國人民語世界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具體來說就是將自身打造為具有國際影響力、能夠對國際輿論產生重要引領作用的知名媒體,向世界傳遞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為中國的發展營造一個和諧的輿論環境。”
匈牙利聽眾伊麗莎白說:“國際臺使我變成了‘中國通’。”沃爾夫·伊利莎白女士是匈牙利國會監察署專員,她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匈牙利語部網站的老網民了。2007年年底沃爾夫女士受中國監察部的邀請訪問中國,來華前她幾乎天天瀏覽國際廣播電臺匈牙利語部網站。她說,“通過國際廣播電臺的網站,了解了中國方方面面的信息,從匈中外交、經貿關系、中國民俗、文化,到天氣預報、外匯牌價等”,為她這次訪華提供了全面的背景資料。
她還多次提到了中國構建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認為這是審時度勢,順應歷史發展的舉措。她告訴記者,這些資料都是從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匈牙利語網站的“十七大”專題中知曉的。
真實客觀地報道中國以正視聽。西方一些媒體報道中國經常不顧事實真相,以偏概全,甚至妖魔化中國,誤導讀者。使西方社會公眾很難了解—個正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真實的中國。
2008年12月8日,國際臺在美國芝加哥AMl280電臺的英語落地節目聽眾貝面會上,一些有良好社會背景和穩定職業的30至60歲的芝加哥聽眾到會,他們中的一些人曾經有過在中國旅游或工作、生活的經歷,因此非常關注中國的發展。
李忠尚說:“中國民眾對美國的了解更多一些,而美國一些主流媒體所報道的中國往往不夠客觀準確,兩國媒體的報道形成了反差。美國人民要了解中國,應該親自去中國走一走、看一看,也可以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節目了解中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節目就是為了讓聽眾在有限的時間里更多、更真實地了解中國。電波把中國和美國聯系在一起,希望廣播能夠架起溝通的橋梁。歡迎來自世界各地也包括芝加哥的聽眾做客國際臺,把對中國的印象留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認識中國。”
在國際臺工作的外籍員工,他們在編譯、播音節目外,每年也有一定的時間參加“外籍記者中國行”采訪團活動,和中方記者一起分批到中國的各地親自采訪,錄制節目,親身感受改革開放中的中國所發生的變化。
聽眾了解到一個真實的中國。數百萬聽眾來信,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那些愛好和平的人們,關心中國的發展變化,期望中國快速發展,增強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
各國人民渴望了解中國
國際臺2008年共收到來自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的聽眾來信、電子郵件等約270萬件。俄羅斯漢學家尼古拉是國際廣播電臺的一位忠實的聽眾,他在信中說;“30年前,我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第一次參加中國朋友的婚禮。我記得婚禮現場布置得十分簡單,只有新娘子穿著紅色的衣服,其他人的穿著基本一樣,都是藍色的。新郎新娘收到的彩禮主要是肉票和糧票。那時候中國的朋友告訴我,男女結婚時最想擁有的‘四大件’是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和手表。事隔30年,就在上個月,我參加了30年前那對新婚夫婦孩子的婚禮。婚禮現場布置得像童話殿堂一般,新婚夫婦還得到了家長送的一輛奧迪車作為禮物。朋友告訴我,現在的‘四大件’升級換代了,變成了鉆戒、出國蜜月、房子和汽車。30年間,我的祖國、中國的近鄰俄羅斯經歷了從蘇聯解體到重振雄風。兩國30年間歷經的風雨讓我歷歷在目。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場偉大的實踐。它跟蘇聯比有一個關鍵的不同點,這就是中國當時的領導人選擇了摸著石頭過河,通過摸索積累經驗,逐步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問題。這套改革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實踐作為主要手段的。因為從計劃體制轉向市場體制,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有經驗。事實證明,中國成功了。”
德國網民瑪麗亞納·庫爾勃來信說:“你們網上漢語教學試聽課程的音頻接收非常清晰,主持人的聲音也讓人感到非常舒服。我一定會把這個教程介紹給我的朋友。另外我還想建議,能否把中文復雜的句子結構解釋得更清楚?書店和網絡上有許多針對漢語初學者的課本和課程,但是對于那些希望加深漢語學習的人來說,可用的東西太少了。”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就使用語種、播出時間和聽眾來信數量而言,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際廣播電臺之一,現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聽眾組織已達3600多個,他們通過廣播感受中國的發展變化,用電子郵件贊美中國,抒發友誼,寄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