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貴州的引智工作緊緊圍繞引進國外先進智力和技術,推進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幫助農民脫貧、增收開展,主要經驗有如下七點。
一、通過引進國外智力,促進農業技術革新和農業產業化調整,為廣大農戶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經過多年的持續引智工作,貴州省農業引智項目區基本形成了以草地畜牧業為主,特色農產品和果蔬為輔的產業格局。“貴州草地畜牧業標準化體系”、“貴州模式”、“晴隆山區扶貧模式”等典型模式的建立,促進當地政府和農戶改變了傳統低效的農業生產模式和技術,根據當地自然資源實際,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之路,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目前,農業引智項目區80%以上的農戶安裝了電話,住進了新房。
二、通過實施引智項目,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使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貴州是世界上除南斯拉夫外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在實施引智項目之前,許多項目區農戶在陡坡上種植玉米,不僅產量極低,且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得農戶的生產和生活環境進一步惡化,許多村落更被政府定為待移民對象。經過人工種草養畜、土地綜合利用等技術和觀念的引進,在國外專家、地方官員和技術人員以及農戶共同努力下,項目區經過產業調整,在荒山上種上了既能保持水土又能飼喂牲畜的優質牧草,根據科學規劃,綜合利用有限的土地,不僅提高了農戶收入,還有效地保護和改善了當地環境。據統計,在龍里、清鎮、晴隆等地,水土流失量由1992年前的2000多噸/年,減少到現在的70多噸/年,保證了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三、通過引進專家進行“參與式”培訓,改變了農戶落后的生活方式,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民主決策和生產決策意識。
在實施引智項目過程中,注重運用國外專家先進的“參與式”教學方法對農戶進行培訓。通過培訓,改變了農戶長期形成的一些落后思想和生活方式,如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和先進技術、婦女處于絕對弱勢地位、人畜共屋、村容村貌臟亂等。農戶在接受“參與式”培訓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參與村級民主決策和生產決策的意識,由原來我生產什么由村里說了算的盲目服從生產,轉變為通過對比選擇性自主生產,有效降低了農業產風險和提高了生產效益。
四、建立長期引智規劃,有針對性地搞好農業引智服務。
由于農業生產與其他產業相比,具有周期較長、見效較慢的特點,貴州在引智過程中作長遠規劃,針對本地區資源和生產特點,對其中具有較明顯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的產業進行科學分析和計劃,長期引進相關的技術、專家和產品進行開發和扶持,從而扎實提高特色產業的技術水平、生產水平和市場競爭水平,帶動產業發展。貴州的“草地畜牧業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就是20多年來與新西蘭進行引智合作的結果。
五、采取請進來、派出去的方法,培養出一批專業化人才。
在引智工作的過程中,除了注重技術、專家、產品的引進外,貴州還重點對本土技術人才進行有計劃、有目標的培養。通過請進來、派出去的方式,持續不斷地對一些重點產業的各項技術進行集中的技術和管理培訓,使參訓人員能夠及時掌握先進的管理和業務技能,了解國際先進農業發展動態,并將所學知識與本地生產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的道路。經過多年的努力,貴州共引進陽派出攏術專家1000多人次,培訓基層技術人員2萬余人次,形成了遍及全省的專業化人才體系。
六、逐漸加強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引智扶持力度,推進“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經營模式。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及時收購農業產品、推廣農業芝術、穩是家產品原料市場的作用。而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又能起到市場導向、信息服務和基石出技術指導的作用。因此在引智工作中,貴州始終注重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引智扶持。
目前貴州全省已形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1家,各類農業專業經濟合作互組織1446個,帶動農戶35萬戶,有效地帶動了相關農業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七、注重引智成果的示范和推廣。
由于貴州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新鮮事物和新技術的應用接受能力差,“眼見為實”是廣大農戶學習農業生產新技術的實際要求。因此,貴州在引智工作中,注重引智成果的示范和推廣,通過建立相關產業的示范基地,對農戶進行技術推廣和成果示范,在基地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幫助農戶及時掌握先進技術和生產與市場接軌的優質產品,提高其勞動效率和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和新農村建設,從而擴大引智成果受益面。
總之,貴州省通過聘請國外農業專家、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農業技術成果,促進了農業產業化,也促進了農民增收和城鄉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