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其中一個被廣泛關注的問題是:用一個什么樣的指標能夠準確易懂地表述這次地震誘發的滑坡、崩塌的嚴重程度?
汶川地震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一共有14,000多處,主要是崩塌和滑坡,泥石流是后來降雨誘發的。從世界范圍來講,這次地震誘發次生地質災害點最多,災害發生程度也是最強的。如果說次生地質災害一共可分為8級的話,我們這里就是最嚴重的8級。絕大部分經濟損失,公路的毀壞,安置選址的難度等等都是因為次生災害,而不是因為純粹的地震。次生災害導致的人員死亡估計占到總數的三分之一。但是這就產生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用什么樣的一個直觀指標來表述次生地質災害的程度呢?
許多人,包括一些專家和領導都在問我們這個問題,對我們從事地質災害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是沒有遇到過的一個新問題。地震有震級,洪水有流量,都是可以測量到和判斷的,可是這次地質災害就很難找到一兩個數字來表達。上面說的14,000多處是沿用目前國際上慣用的方法粗略統計的,其實用于描述這次汶川地震后的次生地質災害很不準確。比如,2005年巴基斯坦7.6級地震,斷裂帶750公里,1,200多個崩塌、滑坡點。但是汶川地震后我們到了現場就很迷惑,許多崩塌和滑坡連成一片,分不出有多少處了,怎么統計?
為此,我們就提出了一個次生地質災害活動強度的判斷標準,就是單位面積里出現的破損面積。比如一平方公里內有多少面積發生了災害,叫做“面密度”,這樣就可以找出“最大面密度”,用來表示出受損最嚴重的程度。此前,世界上還沒有用“面密度”的概念作為衡量地質災害強度的指標,這是我們現在正在提出的一個方法。需要說明的是,面密度概念原來就有,不是新提出的,但把它作為衡量強度的指標是我們新提出的。
目前我們考慮有兩種算法,一是用邊長為3公里的方格,也就是在每一個9平方公里范圍內統計受損面積;另外一個算法是在小流域范圍內統計受損面積。這次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的最大面密度是63%,是世界最高強度的次生地質災害。我們初步定了這樣兩種方法,肯定還會改進的,因為這畢竟是一個全新的方法,這樣就能給別人一個強度級別的概念,即使不懂地質災害的人聽到了也能知道嚴重程度。這是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