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好的資本主義,壞的資本主義:以及增長與繁榮的經濟學》
(美)威廉·鮑莫爾、羅伯特·利坦、卡爾·施拉姆著,劉衛、張春霖譯,中信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本書是鮑莫爾另一本著作《資本主義的增長奇跡:自由市場的創新機制》的繼續。縱觀鮑莫爾半個世紀以來的學術路線,在“消費”“生產”和“流通”三個經濟學研究領域里,他始終關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環節。鮑莫爾的“企業家”理論頗接近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思想傳統——將市場視為“獲取信息”和“企業家創新”的過程,而不是“一般均衡”的各種實現機制之一種。
書中第256頁,作者們尖銳地指出:“……像印度和中國那樣的經濟體正在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工程師,但是,這些受過良好訓練的人大多(也許大部分)去了現有的官僚化的企業中工作,做些增量性改進的修補工作,而不是開發那些真正徹底的創新并將它們引入市場,后者才是企業家型經濟的特征?!?/p>
《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美)羅納德·伯特著,任敏、李璐、林虹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
幾乎比奧地利學派研究企業家創新晚了半個世紀,社會學家也開始關注企業家創新。與早期社會學家的知識結構不同,最近20年里,有一批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轉入社會學領域。本書作者伯特即為其中之一,他將社會學的古典風格轉化成了數理社會學的科學敘事風格。
所謂“結構洞”,就是在人際關系的社會網絡里,有一些特殊“節點”,假如從網絡里刪除這些節點,其余的節點,至少在被挖掉的節點附近的那些節點,它們之間的“紐帶”便會瓦解和消失。
通過比較特殊節點及其被刪除后發生的損失,可以估計出節點代表的社會成員的貢獻,這就是“企業家創新價值”。按照鮑莫爾的計算,這些創新者只不過分享了他們創造的總價值的八分之一。其余的“溢出效應”,貢獻了今天美國人享有的豐厚收入的至少八分之七。
知識與情趣
《跌蕩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上)》
吳曉波著,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此書是《激蕩三十年》的溯源之作,當然,并非僅是時間維度的延伸。作者超越了“街談巷說,必有可采”的記錄方式,筆觸更加冷峻,挖掘更加深廣。至少就目前出版的上卷而言,這部企業史猶如“全息切片”,政治、法律、外交、社會等點點滴滴歷史信息均深嵌其間。
從“激蕩”到“跌蕩”,一字之易,也許寄寓著作者某種企盼。但故事的邏輯只能無情地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觸及政治法律意識形態的約束,只在“器物”層面作文章,只能留下令人扼腕的慘痛。洋務運動如此,民國“黃金十年”亦如此。國家主義高揚而自由主義凋零便不足深怪。在此大前提下,書中人物命運多舛,甚或性命難保,于是,討論其是否具有熊彼特意義上的“企業家精神”就稍顯奢侈了。
《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
(美)巴拉克·奧巴馬著,羅選民、王璟、尹音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這本書出人意料之處在于,一個被全世界認為風頭最勁的政治人物,沒有給我們一個堆砌“官話”的競選小冊子,卻寫了一本充滿人情味的制度剖析之作。雖然書中討論的都是美國的政治現實,但每段討論背后,都滲透著奧巴馬對美國美好未來的真誠期待,對社會正義的執著追求。
你能從書中得知美國的制度安排和政治紛爭,或者總統競選過程,或者奧巴馬的個人生活,但更珍貴的是,值此經濟危機之際,當“美國夢”依稀遙遠之時,奧巴馬又勇敢地站出來“重申美國夢”,這不僅注解了他能當選的關鍵理由,也彰顯了美國制度的自我修復能力。
《朝圣:瓦格納的拜羅伊特》
劉雪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作者是歷史學專業出身,卻對音樂極度敏感。1997年,作者單槍匹馬發起、推動、組織并出版《瓦格納全集》(中文版);2002年,他以這套全集為“入場券”,走進了拜羅伊特的歌劇節劇院;其后,他三次“朝圣”,并寫了這本書。這部作品有陸智昌的裝幀設計,還配了精美的照片和插圖,讓人愛不釋手。
本刊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