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國聯邦調查局副局長,“水門事件”的秘密線人,人稱“深喉”,2008年12月18日逝世,終年95歲
在美國聯邦調查局供職的數十年里,馬克·費爾特(W.Mark Felt)追蹤德國間諜,掃蕩黑社會巢穴,一步步成為美國最資深的執法者。但在職業生涯的后半段,他卻小心隱藏著一個秘密身份——“深喉”。
上世紀70年代初,“水門事件”波瀾滔天,神秘的線人卻始終未曾露面。直到三年前,健康狀況惡化、記憶逐步喪失的費爾特終于走到臺前,承認自己參與了水門揭黑——那曾是多么沉沉的黑幕啊……
1972年訪問中國,無疑是尼克松總統任期內最輝煌的成果之一。就在他訪華歸國16天之后,6月17日,華盛頓特區水門大廈的保安在一扇門上發現一塊奇怪的膠條。警察接到電話趕來,在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辦公室里面發現五名竊賊。經查,他們與共和黨的尼克松連任競選總部相關。尼克松則屢屢否認與竊賊有染,其助手也不屑地將此事稱為“三流盜竊”。11月,尼克松以絕對優勢連任總統。
此刻,《華盛頓郵報》的編輯部里,兩名缺乏經驗的本地新聞記者——伍德沃德與伯恩斯坦,受命調查這起入室盜竊案件已有時日,但成果乏善可陳。幾乎絕望的伍德沃德給費爾特打了一個電話。幾年前的一天,時任海軍上尉的伍德沃德去白宮的國家安全辦公室遞送機密文件,偶遇也去辦事的費爾特,兩人居然一見如故。
在第一次電話中,費爾特僅說這事比普通的丑聞要深遠得多,旋即掛斷電話。伍德沃德窮追不舍,費爾特終于同意透露聯邦調查局獲得的一些信息。他們約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附近的地下停車場碰頭。費爾特堅持身份要保密,僅同意以“深背景”的方式提供線索——在新聞圈里,這表明消息只有通過其他信源確認后才能使用。一名編輯借用當時一部知名情色電影片名,將這個線人戲稱為“深喉”,未料此名將被銘刻于美國政治歷史之中。
費爾特是線人,更是兩名記者核實各路消息的關鍵性人物。費爾特嫻熟地將調查從“死胡同”引向一個廣大的腐敗網絡。在尼克松任期,聯邦調查局(FBI)、中情局和上級部門司法部,都從中性的調查機構變為政治工具,用以鉗制總統的政敵。費爾特還幫助兩名記者發現了非法政治獻金的洗錢路徑、違法竊聽,以及尼克松政府高層官員企圖掩蓋這些罪行的種種努力。1973年,一名官員在向國會“水門事件”調查委員會作證時透露,總統橢圓辦公室的談話都被竊聽。國會立刻要求獲得談話錄音,尼克松借“行政特權”拒絕提供。美國最高法院站在國會一邊。尼克松萬般無奈,交出磁帶。錄音顯示,總統不僅知曉前述種種非法行徑,且授權甚至策劃了此后的掩蓋行動。國會隨即彈劾總統,就在投票前夕,1974年8月4日,尼克松宣布辭職。
老道的間諜威廉·馬克·費爾特,1913年8月17日出生于美國愛達荷州的一個小城。大學畢業后,先在本州議員位于華盛頓的辦公室做級別較低的工作,同時上夜校獲得了法律學位。1942年,他加入聯邦調查局,“二戰”期間一直致力于追蹤美國境內的德國間諜。上世紀50年代末,他先后主管了FBI在鹽湖城和堪薩斯城的分部。FBI的創建人胡佛于1960年將費爾特擢升至華盛頓的總部,負責人員訓練和內部實務調查。1971年,費爾特變成胡佛的“二把手”(FBI副局長),大有希望在胡佛退休后接班。但尼克松的任命打碎了他的夢想,職務原本在費爾特之下、政治上更易妥協的L.Patrick GrayIII更得青睞,在胡佛之后領銜FBI。
費爾特自是心中不滿。但是,他的手下認為,費爾特的“謀反”,可能更多是因為尼克松將FBI過于政治化,或是政府的所作所為使他憤怒。費爾特對此則正面回避,只在2006年與律師聯名出版的自傳中說,他做了不得不做的事情,“這不是一起簡單的入室盜竊,而是對政府部門的侮辱、對FBI公正性的攻擊。”
“水門事件”后,國會通過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競選資金改革法案,同時鼓勵政府人員揭發內部違法或濫用權力的行為;信息自由法案在聯邦和各州都得到加強,“陽光法案”得以通過,規定政府必須面向公眾和媒體開放某些行政會議?!?·11”恐怖襲擊后,布什試圖改寫一些條法,引起爭議, 并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新當選的總統奧巴馬,則支持恢復“后水門時代”的問責與透明機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水門事件”后公眾反對政府濫用職權的浪潮,也把費爾特卷了進去。1970年,他因允許手下闖入一個名為“地下天氣”的左翼極端組織支持者家中,被告上法庭。1980年,費爾特被判侵害憲法賦予的人權,幸好獲得里根總統的赦免。
“沒有費爾特,也許就沒有‘水門事件’,”《紐約時報》在訃聞中寫道,“公眾也許不會發現一個從事非法密謀的總統,記者不會成為英雄,如他一樣的秘密線人不會成為追求真理路途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倍绹?,也許也不會看到透明和法制對于民主而言多么重要?!?/p>
作者孟禮信(Donald Morrison)為《時代》周刊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