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那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創業者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從而實現高速成長。
2008年以來,南京譜朵欣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朝暉周五晚上都會雷打不動的從南京趕到北京,周日晚上,他又會風塵仆仆的再返回去。
王朝暉到北京是為了學習,他是贏階創業學院“創業企業輔導示范工程”第三批學員之一,同學一共有30人。此前,王朝暉曾經累計花費幾十萬元,先后讀過南京大學的MBA、一家美國商學院的課程以及有關性格分析、財務分析和政策分析的專門培訓課程等。
贏階創業學院是一家服務于創業者、針對創業實踐的專業教學、研究機構,由創業贏階(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目前已對1,000多名創業者(創業企業)進行過診斷。這些前來參加輔導的創業者都有些共同之處:企業處于成長的煩惱階段,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帶到更高的水平;或者是經過多年創業而陷入情緒低潮后,創業者自身的壓力積蓄到一定程度,無處釋懷。這正和贏階創業學院創始人立那當初的設想十分吻合。
從《贏在中國》到“贏階”
畢業于北京大學的立那去了美國耶魯大學念管理學博士,2004年下半年遇到了正在那里做訪問學者的王利芬,后者是央視當時王牌節目《對話》的制片人。兩人很快成為好朋友,立那常常到王利芬的住處去吃飯,還開車帶她去買菜。在兩人的交流中,立那告訴王利芬,《學徒》(The Apprentice)節目特別流行。
立那覺得,真人秀是一個特別有趣的電視形態,可以把人身上最真實的部分激發出來,就會很好看,兩人便開始討論將《學徒》模式復制到中國的可能性。擁有豐富媒體運作經驗的王利芬自然敏銳地看到了其中的機會,而立那扎實的商業、金融背景使她成為這個創業類節目團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后,尚未拿到博士學位的立那跟隨王利芬回國,開始籌劃《贏在中國》節目。
該節目于2006年在央視首度播出后,引起了社會輿論的極大關注,為彼時剛剛興起的創業大潮進一步推波助瀾。立那稱:“一開始困難不斷,我雖然不是那個創業團隊的領頭人,但看著我們一個一個去克服困難,也受到了磨練,有很多感受。”
到了做《贏在中國》第二賽季的時候,立那發現了一些問題。作為一檔電視節目,盡管它可以讓很多普通創業者接觸到成功者并與他們互動,但很難滿足創業者其他更多的需求,“比如深入學習一些東西,重新整理自己的心理能量,深入結交一些朋友,反思自己的問題。”她發現為了爭取有限的資源,這些創業者在舞臺上竭力展示自己,每個人都十足光鮮,但在臺下時,他們也會向自己傾訴內心的困惑和創業的苦澀。
立那覺得臺上與臺下是事情的兩面,都需要有人去幫,而臺下的這些事情更能影響創業者的創業實踐和生命質量,她認為自己能在這方面做些事。最終,在中關村科技園海淀園、北京大學、耶魯大學等各方的幫助下,贏階創業學院正式成立,相關的課程體系也初具雛形。
心理學創業門診
學員在成為贏階創業學院的輔導企業前,都要經過創業門診,并以此決定能否繼續接受創業輔導。立那表示,判斷的標準跟VC選項目類似:第一,會對創業者個人進行判斷;第二,要看他的創業項目。“完全沒有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不行,生存型和守成型的企業也不要,必須處在快速成長期,經過我們輔導后至少能做到上億元規模。”
北京綠雪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蓓是王朝暉的朋友,兩人都做了多年的醫藥銷售工作。張蓓有一段時間因為與合伙人的沖突和企業發展前景的問題發愁,在王朝暉的介紹下,決定到贏階看看,之前她一直對培訓機構持懷疑態度,“和同行里面讀過MBA或者類似培訓班的朋友交流時,我發現絕大多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人脈,甚至是炫耀自己。”
張蓓清楚記得贏階所做的第一次輔導:創業門診。在填好一套固定的表格后,導師連續向她提了幾十個問題,其中有很多張蓓以前都沒有思考過。經過和立那一個小時的閉門單獨溝通后,張蓓有茅塞頓開之感。
立那認為,創業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關系處理的問題,而這又是創業者本身的問題,“比如你跟合伙人有矛盾了,要么就是挑錯了人,要么就是你們倆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跟外部的合作伙伴,也是一樣。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把所有問題都拆成人跟人的關系。”立那的團隊重新梳理了管理學、投融資以及創業學的相關內容,濃縮為一個小時的提問框架,她覺得這是贏階的核心競爭力。之后開出的“企業診斷處方”并不是告訴創業者應該怎么做,只是指出問題所在。
“我們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幫助創業者把心門打開,通過溝通,判斷他的企業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創業者自身有哪些重要的短板和缺陷?。”立那說,通過這樣的診斷,會發現很多人并不適合創業,“我就直接建議他去找工作,他如果足夠堅強,就堅持創業的道路。”
高樹公是北京銘龍天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該公司是一家提供數控機器、木業和手工業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企業,2008年營收在5,000萬元左右。在參加贏階的創業輔導之前,高樹公遇到了很多難解的障礙,比如和員工、供應商的關系,并因為創業十載并沒達到預期而產生了焦慮。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知道了贏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通過創業門診和導師的交流,最終決定花2萬元參加學習。
Education 2.0
贏階創業學院的輔導課程每期時長5個月,入選企業隔周集中輔導。課程共分為五大模塊,每個模塊輔導一個月,這五大模塊也被立那形象的比喻為“五把刀”,分別是:自我模塊、商機模塊、團隊模塊、管理模塊、資源模塊。自我模塊重視思維模式訓練、創意能力培養、心理能量挖掘,商機模塊輔導商業機會與風險、商業模式與產品設計、商業計劃書編撰;而資源模塊則輔導融資渠道分析、政府資源與優惠政策、媒體資源運用等。
該課程的導師既有傳統學校里的教授,更有來自企業界、投資機構和媒體界的資深人士,像智基創投合伙人陳友忠、金沙江創投創始人丁健、奇虎董事長周鴻祎、華旗資訊總裁馮軍、空中網總裁楊寧等。這些人大多有豐富的創業經驗或見識過眾多創業企業,往往更能有針對性的幫助學員解決問題。
讓立那津津樂道的是“Education2.0”的概念。她說:“贏階創業課程不像其他培訓——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在這里,學員與老師,學員與學員之間乃至學員與工作人員之間,都是朋友的關系。這樣就產生一種大循環的互動和信息流。學員互相學習,創業者成為內容的提供商,以及部分教育產品的生產者。”
立那認為,學員們都小有所成,證明一定有過人之處;但是又沒大成,說明一定也有欠缺。“所以我們打造這個平臺,讓每個人都可以交換資源。”據了解,在有些學員之間,已經在產品開發甚至股權上都有了深度合作。
從贏階畢業之后,高樹公把自己的兩家公司全部進行了調整,同時在行業的上下游進行整合,購并了一些企業,請入技術高管人才,這些都是他以前無法想象的。而張蓓則離開了之前合伙的企業,自己重新成立了一家醫藥企業。她說,以前自己根本沒有清晰的定位和規劃,是“打哪指哪”,而現在她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是“指哪打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