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末至今,中國的電視觀眾正體驗著這場新鮮的娛樂風暴——全民“卡拉OK”運動。電視臺演播室成為大眾飆歌、競技的大型KTV包房,這種被稱為“全民唱歌類節目”的新型娛樂節目,短時間內就取代了疲態畢現的選秀類節目,成為各大衛視的新寵。諸如浙江衛視“我愛記歌詞”、貴州衛視“我為麥克瘋”、山東衛視“先聲奪人”、湖北衛視“大家來唱歌”、以及江蘇衛視的“誰敢來唱歌”、湖南衛視的“挑戰麥克風”……其燎原之勢銳不可當,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雖然同類節目眾多,但就影響力而言,在全國范圍產生較大影響與爭議的是浙江衛視“我愛記歌詞”、江蘇衛視“誰敢來唱歌”,以及湖南衛視“挑戰麥克風”3大欄目。“我愛記歌詞”節目由于開播較早,于2007年國慶期間首度推出后,節目人氣和收視率一路攀升。其特別節目“全國麥霸英雄”決賽于2009年3月8日播出,“當晚長達4個小時的直播以1.42的平均收視率占據同時段全國各家衛視榜首”。[1]江蘇衛視“誰敢來唱歌”與湖南衛視的節目分別于2008年的11月22日、12月1日方才開播。由于兩者節目形態相似,圍繞著誰是“英國ITV節目”授權的中國正版引發諸多爭議,一度成為輿論焦點。雖然“撞車風波”無甚公斷、但在開播伊始兩檔節目就收獲了極大的關注度,加之兩家衛視良好的娛樂節目操作平臺,節目播出后也很快獲得了不俗的業績。
電視節目的生命力多年來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唱歌類節目”形態在國外也早已有之,同樣作為模仿型節目,與之前的“變形記”、“你比五年級生更聰明嗎”等引進節目的“曇花一現”迥然不同,唱歌類節目不僅得到廣電管理部門的認同,還取得了極好的收視效果。第一季結束后,各大頻道推出節目陸續向第二季、第三季進軍,還研發出一系列延伸節目形成整體效應。那么這類節目制勝的關鍵元素有哪些?它的前景又是如何?就此試作以下分析。
首先,良好的群眾基礎是“唱歌類節目”成功的基石。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通過唱歌釋放情緒、不僅能讓人們保持心情愉快,而且對身體健康也有好處,是現代人們保持身心健康的一劑天然良藥,這也是卡拉OK在中國盛行多年而不衰的一大原因。作為老百姓日常放松及休閑聚會的一種娛樂方式,卡拉OK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以它為基本元素設計出的節目形態很容易就能贏得觀眾的親近感和參與的熱情。此外,該節目中選取的歌曲也是各個年代膾炙人口的流行經典歌曲,這很容易勾起人們對于過去美好時光的回憶。如小虎隊的《愛》、費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葉倩文的《真心真意過一生》等,熟悉的曲調每每引得現場觀眾與電視觀眾同聲唱和。有網友評價說:“這是真正的草根狂歡,連我這種五音不全、毫無唱歌天賦的人都躍躍欲試了。”[2]
其次,低門檻準入等游戲規則激發了大眾參與的熱情。“我愛記歌詞”號稱全國首推的門檻最低的互動音樂節目,規則甚至簡單到只有一條 “誰能唱對歌詞”。不比歌喉,不比音準,不比舞臺表現,只要歌詞正確,就有機會成為贏家。廣東衛視“今夜唱不停”和山東衛視“先聲奪人”也以考查參賽選手歌詞記憶情況為主要內容。前者除了傳統的歌詞接龍,還加了歌詞填空、歌詞選擇、歌詞改錯等環節,比賽歌曲多選廣東原創的流行曲、粵語歌。“先聲奪人”則加入了雜技元素,已淘汰的選手通過對雜技絕技的簡單模仿可以復活。湖北衛視“大家來唱歌”節目比的則是誰最先唱出聲而且唱對即能勝出。
相比而言“誰敢來唱歌”與“挑戰麥克風”要求稍高,不考歌詞考音準,且評判者都是音頻分析機器人,越是與原唱接近的歌聲越能獲得好的分數。與以往的娛樂節目不同,“我愛記歌詞”節目現場百位左右的觀眾均是參賽選手,都有可能臨場被選中成為當天的K歌選手登臺表演。當然那些即使沒被選中上場單挑的選手們,還是可以參與集體歡唱、人手一“麥”high到底。選手眾多雖然使得每一期節目主辦方都需要耗費很多時間、人力在挑選選手上面,但這一做法大大降低了節目的參與門檻,讓更多的平民加入到這場大眾娛樂盛宴中。
第三,運用多種娛樂元素營造出“人人happy”的狂歡氣氛。綜觀這些唱歌類節目,大體都有以下娛樂元素:主持人與觀眾齊聲歡唱的互動式開場或結尾,不乏即興式幽默的年輕主持,以及生動、立體的舞美和包裝。浙江衛視“我愛記歌詞”節目在這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節目一開始臺上臺下全場人員在現場樂隊和高臺上裝扮性感的伴舞女郎的引領下,群起搖擺齊聲高歌。節目主持人則從觀眾中隨機挑選6位唱對歌詞的選手上場成為PK選手,被挑中的觀眾往往在眾人的矚目中走上舞臺。擔任男女主持人的華少與朱丹配合默契、風趣自然,與選手互動能力也較強,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除此之外,“我愛記歌詞”的現場樂隊、領唱歌手及引人矚目的伴舞女郎也是節目的諸多看點,尤其是負責唱歌曲引導部分的領唱者,他們的知名度隨著節目影響的擴大也與日俱增。
在舞美設計及包裝上,“我愛記歌詞”極具動感與現代意味,鏡頭開場便全方位介紹現場樂隊、觀眾席、主持人以及現場醒目的欄目LOGO。中、遠、特、近各類鏡頭快速切換加上富有動感的炫彩燈光,使得觀眾熱情澎湃、現場氣氛異常熱烈。
“誰敢來唱歌”與“挑戰麥克風”雖然在元素設置上沒有“我愛記歌詞”豐富,但現場百余人共唱的盛大場面迅速提升了歡快的氣氛。以在南京家喻戶曉的“楊阿姨”楊韻擔綱“誰敢來唱歌”的男主持,其機智、靈活的主持風格成為看點之一。“挑戰麥克風”的主持人雖然沒有湖南衛視當家主持汪涵、何炅的出彩,但搭配也頗具特色。甜美可人的女主持驍驍、活潑好動的李好以及負責全局掌控的馬可,是一個較為合理且受到廣大觀眾歡迎的組合。
第四,融入本土化元素是唱歌類節目生根的關鍵。模仿國外已有的成熟的節目模式是目前中國娛樂節目的常態,唱歌類節目也不例外。早在2007年7月,美國NBC就推出了一檔唱歌益智類節目“合唱小蜜蜂”(The singing bee),節目很快進入“全國一周電視節目排行榜”前十位。浙江衛視“我愛記歌詞”節目以此為原型,不僅全盤復制了包括歌星引唱、現場樂隊、艷舞女郎等元素,甚至在舞美效果上也力求向該節目靠攏。而江蘇衛視“誰敢來唱歌”直接聲明自己就是源自英國的同名節目“Who Dare Sing”的中國版,其他幾檔節目如“挑戰麥克風”則是對這兩者的揉合改造。雖然都有模版,但各家節目在復制的同時也加入中國元素以適應本土觀眾的口味,如精心設置的小游戲,不定期的明星助陣等。
“挑戰麥克風”將現場108位選手按性別分成“龍隊”、“鳳隊”,增強了比賽的對抗性和趣味性。據主辦方稱,“挑戰麥克風”還將和“快男”比賽或者未來的“超女”比賽掛鉤。一旦成為某個階段的勝者,除了獎品,還可以獲得一張未來“快男”、“超女”比賽的通行證。“誰敢來唱歌”則在常規賽的基礎上推出特別節目“全國城市麥霸對決”。以第二季為例,來自沈陽、北京、青島以及深圳、南昌、杭州這六大城市的麥霸們被分為南、北兩隊同臺競技,究竟是南方的麥霸實力雄厚還是北方的麥霸棋高一著?這種將地域身份與歌唱比賽相結合的方式大大刺激了各地觀眾的關注度,也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收視效果。“誰敢來唱歌”則將當紅小品演員小沈陽、《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熱播連續劇的主角請到節目中參與K歌,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和對觀眾的吸引力。
與國外唱歌類節目唱歌贏高額獎金的路線不同,國內節目主要通過設立公益基金的辦法來鼓勵選手。勝出的選手在為自己獲得公益金的同時、可以為某公益項目贏得同樣價值的公益基金,這比單純為自己爭奪獎金獎品要更適應觀眾的心理期待和社會輿論的關注。
雖然唱歌類節目在2008年收獲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但從長遠來看,此類節目的同質化隱憂也日益突出。各節目的比賽規則雖然不盡相同,但其本質上都無法擺脫“全民麥霸共happy”的原則。2009年開始,各家衛視紛紛對節目做了調整,但是在層出不窮的同類節目輪翻轟炸下,唱歌類節目的生命力如何也令人擔憂。一些業內人士開始意識到“如果大家都固步自封,沒有創新,那么觀眾就會產生審美疲勞,K歌類節目很快就會走向衰落。”[3]可見,唯有在保持原有的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建立獨特的個性化品牌,全民唱歌類節目才有可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浙江衛視<麥霸>總決賽落幕收視率超<團長>》,《東方早報》,2009年3月11日
[2]《熒屏處處K歌潮,是低俗克隆還是草根嘉年華》,《中國青年報》,2009年1月20日
[3]同[2]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