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為人們所關注的,而“婚外性”更引人注目,如果恰巧加上“多性伴”佐料的話,那真是一場娛樂大宴了。不幸的是,“夜幕下的哈爾濱案件”發展到今天,越來越朝著好萊塢艷情片的方向發展。據《廣州日報》3月26日報道,在向傷害致死林松嶺的被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中,除了林松嶺的父母外,還有一名“林某某”——林松嶺的遺腹女。林松嶺未婚先孕,這本已是一個新聞了,而且林松嶺的父親林吉利還否認該女孩的母親是傳聞中林松嶺的女友吳瓊,這就給某些網民們找到了興奮的“G點”了。
如果我們不健忘的話,在這起案件之初,圍繞著林松嶺與故意傷害致死他的警察之間,網絡上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網絡審判”,各方的支持者在網上進行了一場口水仗。抨擊警察一方的觀點此處省略,但抨擊林松嶺我們猶記得有這么一些——社會上的“爛仔”、有吸毒史等等,雖然這些為林的家屬一一澄清,不過,這種傷害卻威力甚大。今天,媒體又爆料出林松嶺有婚外的遺腹女,又為那些當初抨擊林松嶺提供了佐證,似乎這個遺腹女再次印證了“爛仔”的傳聞,而他的死亡就不足為惜了。
即便是林松嶺以前經常打架斗毆或者有過吸毒史,這些也不過是“品格證據”,它只能說明當事人以前的品行,并不能證明本案的任何事實,也不能對本案的定罪量刑產生任何實質意義上的影響——除非是曾經因為犯罪被刑罰處罰而構成“累犯”。在英美法系里,“品格證據”是要排除在法庭之外。何況,這些傳聞并沒有事實依據。如今,林松嶺有遺腹女這一事被坐實,但是,諸位,這是性道德的問題,這與打架斗毆的劣跡風牛馬不相及,與本案更是差距萬里。一個人的道德如何能說明他愛惹是生非嗎?用林松嶺有遺腹女能證明本案中林松嶺死有余辜,或者幾位傷害他人的警察可以減輕罪行嗎?
媒體和網絡炒作林松嶺的遺腹女,對于這位無辜的小生命而言,這是一種傷害和不公平。上一輩的恩恩怨怨自然有法律會去解決,但是,誰也沒有必要和無權利將這種恩怨延續到尚在娘胎的小生命。尊重她的隱私,善待她作為一個人的權利,那是人類能稱作文明人的起碼體現,而炒作這種隱私,則如某官員要求普通公民公布財產一樣無聊與無恥。公開審判是現代司法的原則,而公布審判文書更是原則中的原則,但是,在涉及未成年人的隱私面前,現代法治國家無一例外讓步。《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提出“除保護少年有此必要,或事關婚姻爭執或子女監護問題外,刑事民事之判決一律公開宣示”,因此,為保護未成年人,法院不但可以不公開審判,而且還可以不向公眾公布判決書。司法如此強調對于未成年人隱私的保護,我不知媒體與網絡有何權利來炒作這位遺腹女、無辜的小生命的隱私;而網民有何權利來對林松嶺與本案無關的“性道德”進行抨擊,來潛在傷害這位尚在娘胎中的小生命。
我無意于過多指責媒體與網民,事實上,媒體報道還算克制,除了報道林松嶺有遺腹女及不是傳聞中的女友所生,沒有進一步挖掘;而網民也除了指責林松嶺性道德外,沒有進行“人肉搜索”來進一步披露林松嶺的遺腹女隱私。但即使如此,這已經向侵權邁向了危險的一步,我看還是懸崖勒馬,讓我們回歸到案件事實本身的討論吧。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