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可以預想,這將引發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而在這一轟轟烈烈的自主創新運動中,傳媒的角色極其重要,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傳媒對自主創新的重要作用
從表面上看,傳媒雖然只是一種工具,但傳媒就是信息的代名詞。如今,在科技自主創新過程中,傳媒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電視、廣播、網絡、報紙、雜志、出版社、戲劇、電影等媒介,已成為科技傳播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之一,沒有傳媒的廣泛宣傳,國家科技戰略將很難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也很難使先進的理念、技術或產品為大眾所接受。
一是為自主創新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和環境。
中央確定自主創新戰略后,作為媒體,通過及時把握政治導向,加以宣傳報道,可以使全社會深刻領會中央的精神,為自主創新創造良好輿論氛圍。例如,加大對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國外的創新實踐和經驗等方面的宣傳力度。
外國的技術和產品總是比國產的強、中國科技人員的水平比不上國外的水平、引進技術要比自主創新省時省力……由于長時間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這些諸多“自主創新無用論”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人們心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因此,傳媒需要通過加大宣傳力度,逐步轉變人們的觀念,使人們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并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充滿信心。
二是及時發現社會的思想傾向,形成全國“一盤棋”。
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傳媒可以對有不同意見或存在分歧的問題進行理順,最后爭取求同存異,避免政策在地方或部門執行過程中走樣。
例如,當前一些地方口頭上聲稱要加強自主創新,但為了短期利益和目標,實際上仍然極盡招商引資之能事。因為,自主創新是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短時間內很難見到效果,而招商引資時間短、見效快,可以迅速彰顯政績。
對此,傳媒應該及時宣傳自主創新與招商引資的辯證關系,號召把目光放長遠。對那些在招商引資大干快上而完全漠視自主創新的地方政府或企業,通過及時曝光,使自主創新政策在各個領域得以順利貫徹和落實。
三是為有關部門提供最新信息和決策參考。
作為媒體,通過廣泛聯結科學界內部、公眾、市場,既可以發出來自科學界的聲音,又可以代表民意,把來自各方面的聲音和意見及時報道出來,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
另外,媒體的真實性與公正性不僅可以提高廣大民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科技知識水平,推動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而且可以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示范科學技術所包含的豐富的精神文化價值。這對形成自主創新的社會共識具有極大的作用。
如何發揮傳媒對自主創新的作用?
傳媒對科技自主創新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傳媒對人們日常生活具有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因此必然會成為推動自主創新奔騰向前的生力軍。
自主創新理念提出后,很多媒體重點報道了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出臺背景、必要性和意義,但也有一些媒體并沒有領會到自主創新的真正內涵和各地創新的特殊性,只是局限于個別的事例介紹。隨著形勢的變化,傳媒應及時調整宣傳策略,將宏觀形勢與微觀事例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宣傳效果。
一是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的優勢加大宣傳。
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在當今依然存在廣泛的社會基礎,而互聯網不但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庫,而且是一個信息快速流動和傳播的載體。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資源和快捷的傳播方式,加之以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對各種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分析,將形成全方位的宣傳架構。
報紙、雜志因其平面印刷占有空間,適合報道科學家寫作的科普文章,科技信息的欄目介紹等;廣播和電視等電子媒介可以直接通過科學家的聲音傳遞科學信息、通過現場直播讓公眾目睹科學活動,還可以讓受眾參與科學節目的制作并得到反饋信息;互聯網可以通過時時在線信息縮短傳播時間,使自主創新理念和科技知識的接受渠道更為便捷。這樣,就可以使公眾了解到科學的多元背景,以客觀的態度評價科學的發展,以公正的原則推進科學的發展。
二是強化聯合報道的效果,使宣傳自主創新成為各類媒體的重要任務。
隨著傳媒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媒體交融也為傳播自主創新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目前我國傳媒正在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因此在對科技自主創新的傳播方面,具有了聯合報道的條件。
2005年年底,中央電視臺舉辦“創新中國”大型活動,不僅是央視自身欄目的一次聯合作戰,而且與廣播、互聯網、報刊等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形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自主創新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影響。
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召開之后,《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科技日報》、《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等媒體都開辟了自主創新的宣傳專欄,通過不同角度對我國在自主創新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企業和研究領域進行介紹。通過多層次、大密度宣傳,幫助人們形成自主創新的意識,激發人們參與自主創新的激情,啟迪人們自主創新的智慧,打造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輿論環境和文化氛圍。
三是穩步推進,既不能從事虛假宣傳,又不能盲目冒進。
首先,科技傳播本身具有科學的客觀的屬性,科學就代表著追求真理,創新也必須符合客觀規律,來不得半點虛偽和做假。因此,在宣傳自主創新上,傳媒更應該實事求是,客觀準確。有時因為一個字母或一個術語,就有可能背離科學的軌道,造成公眾誤解。
其次,自主創新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長期的積累。因此,傳媒在宣傳自主創新時必須牢牢把握自主創新的規律,既要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情,形成千軍萬馬從事創新的局面,又要避免急躁冒進的不良后果。過于激進,就會造成自主創新走向極端。
2006年,“漢芯”造假事件雖然與造假者本人的投機行為有很大關系,但傳媒對芯片的過度宣傳,引發了社會對芯片的過高期望,從而助長了少數科技工作者造假的風氣。
再次,及時糾正人們對自主創新認識上的偏差。比如在報道中要明確“創新不只是政府和企業的事”,“中國制造不等于中國創造”,“引進消化吸收也是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不能搞模式化”等觀念,并把這些觀念滲透于報道中。
四是緊跟國際潮流,積極借鑒和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
由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迅猛發展,發達國家早已把提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制高點,使國際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資金、人才和知識流通加速,以及通訊事業的飛速發展,形成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向,而我國的現代科技與西方發達國家又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傳媒需要擴大國際視野,緊跟國際先進科技的潮流,并及時予以傳播。人們無法獲取國外先進技術信息,是阻礙我國科技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是長期、系統地宣傳自主創新,切忌“一陣風”。
與自主創新是個長期的過程一樣,傳媒對自主創新的宣傳也應堅持長期的原則。黨的十七大召開以來,自主創新成為了焦點話題之一,各類媒體給予了廣泛的報道,一度掀起了自主創新熱潮,然而由于經濟問題日益突出,傳媒對科技創新話題的關注度逐漸減少。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幾代人付出艱苦努力,需要有堅韌執著和持久耐心。傳媒對自主創新的關注一定要持久、深入,而不是“一陣風”。
六是要明確報道重點。
傳媒在宣傳過程中要明確報道重點,既如何整合資源,提高創新效率的措施。目前我國科技資源配置分散重復的現象,包括科技投入結構不合理,對社會公益類研究、基礎研究等的投入比例偏低,部分課題經費的使用不夠規范等,科技界反映強烈。所以傳媒應著重報道國家強化科技經費管理,提高科技投入效率的措施;報道自主創新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路;報道優化科技投入結構、經費監管制度的好辦法;報道對科技的科學評價體系。
中國正處在一個科技創新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偉大變革的時代。傳媒需要對自主創新給予高度重視,這既是傳媒本身的職責,也是中國自主創新大業所賦予的歷史使命。
(作者系《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