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期刊學術地位的建立,關鍵在如何為學術論文的評鑒確立客觀公正的質量標準,以國際慣例為模式的匿名審稿制是根本的解決途徑。將雙向匿名審稿的國際通例引入人文社科期刊的難度,很大程度上是被傳統審稿方式的積習所決定的。換言之,人文社科期刊匿名審稿的“執行難”,并不在這種審稿方式本身,而在審稿條件的不配套,如沒有建立起學科完善的審稿人名錄,操作起來不容易;匿名審稿使期刊制作流程所耗費的時間增加、工作量增加,比傳統的期刊內部自審方式繁瑣和耗時;聘請專家審稿,存在給付審稿費問題,成本增加,等等。諸如此類的困難和麻煩,是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畏于審稿制度轉變,固守傳統審稿制度的根本原因。
然而,由于匿名審稿的諸多優越性,如客觀、公正、合理,能摒除資格偏見、門戶之見、“面子”之見,單純地就學術論學術,使真正有創見、有價值的文章在隱去作者身份的狀態中被遴選出來,學界已經“把是否實行和經過匿名審稿作為衡量學術期刊及其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①。為此,探討匿名審稿的可行性對策,解決匿名審稿中存在的實際困難,是繼續推開和深化這一審稿方式的務實性工作。
一、 審稿專家的來源與甄選
審稿人是匿名審稿的首要條件,沒有一批各專業的審稿專家,無從談審稿的專業性和有效性。但在人文社科審稿專家名錄始終匱缺的情況下,如何根據學界的現狀發掘潛在的審稿人,如何依據學科分布情況將初選出來的文章送到合適的專家手中,是人文社科學術期刊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在諸期刊各自為陣的情狀下,以下做法可供參考。
⒈從各大學博士點選擇博導為審稿人
大學的博士點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精粹所在,博士導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專業學者,不但具有多年教學經驗,而且擁有足量的學術研究積累,在指導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和論文寫作的過程中,積累了對學術文獻的專業判斷能力,請他們審稿是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首選。人文社科各專業的博導名單,可以從各大學網頁的博士點設置欄目中獲取,各高校博士點專業細分清晰,一級、二級學科的大部分專業都可以在博導名單中找到對應的研究方向。
⒉從專業研究所選取審稿人
在論文送審過程中,時常遇到所送文章在大學博士點找不到對應專業博導的情況,或由于研究的細化,論文中所探討的問題不一定與普通博士點所設置的學科或研究方向相對應。譬如,一篇對中國新詩中某一詩人作品的研究論文,便是不易在現成的博士點找到合適審稿人的文稿。對這類文章,可以從分布在各大學或各級社科院的專業研究所中尋找。如上述新詩研究論文,可以在大學或社科院的中國新詩研究所找到合適的審稿專家。
⒊從已發表的專題論述中甄選審稿人
網絡的普及使學術文獻的搜索成為舉手之勞,各種學術文獻的網絡承載系統的建立(如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同一專業或某一問題的探討提供了搜尋與鏈接的集約性平臺。在這種情況下,對某特定問題進行論述的文章,尤其是獨特性或前沿性很強的文章,尋找在這一領域進行過專題研究或較有見地的作者作為審稿人,是具有針對性的選擇。這些撰稿人對該專題的國內外相關文獻了如指掌,對該問題的學術前沿有深刻的理解,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程度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可以準確地辨別被審文章在該領域的研究程度、意義與價值。請這些做過專題研究的作者審稿,一般設定為教授或研究員,但對研究能力較強的副教授或副研究員,也應不拘職位成見納入審稿人之列。這部分審稿專家的來源可以從如下渠道甄選:(1)從現有的各中文全文數據庫輸入關鍵詞或相關題名選取文獻量豐厚者;(2)從網絡上的專題探討與評論中選擇權威者;(3)從作者論文的參考文獻中選擇重要觀點持有者。
以上三方面的專家來源,基本可以滿足一般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日常審稿需求。但就學術期刊審稿的日常性、長期性而言,盡快編撰學科覆蓋全面、人才網絡齊全、統一權威的審稿專家名錄,是促使雙向匿名審稿制普及化和常規化的根本措施。換言之,一冊審稿專家名錄的面世,將使所有拒絕匿名審稿的托詞和藉口都失掉憑據。
二、雙向匿名審稿的程序
雙向匿名審稿制與舊審稿制的不同在于:(1)在編輯部內外兩方交互審稿,以專家外審為主,編輯部負責來稿的初審和根據審稿人意見作出終審;(2)對作者和審稿人雙方都隱去姓名、學歷、職稱等信息,審稿人收到的是“無名氏”的文稿,可以毫無任何心理干擾地就文章本身的問題發表看法;作者收到的同樣是“無名氏”的評審意見,可以在不帶成見和芥蒂的情狀下反觀自己的寫作。這種作者與審稿人均隱去姓名,僅在文章所探討的問題、所運用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中以文字相見審稿的制度,摒除了署名所造成的各種影響、暗示和壓力,使雙方都在“無名無分”的學術平臺上,以專業語交匯成的文字坦誠互見,在一定意義上維護了審稿過程和結果的客觀公正。
具體流程如下:
⒈送審前工作
(1)造冊登記論文題目和作者個人信息、編號,給來稿一個本編輯部的“身份證”,此后稿件的往來流轉由于都在匿名中進行,其編號就成為流轉過程中稿件和作者的識別碼,也是稿件流向查尋的依據。
(2)選擇與文稿所探討問題對應的審稿專家送審,審稿單應附詳細的審稿要求,如論文的學術性、新穎性、對問題探討的深度等,還應提示審稿人注意文章內容所涉及的其敏感性和保密性。同時,應規定反饋時間以避免耽誤文稿內容的期效或延誤刊物排期,要求審稿人反饋評審意見時務必注明稿件編號,以便后續工作的銜接。
⒉反饋意見的處理
(1)細讀評審意見,作出取舍或修改復審判斷;
(2)隱去審稿人姓名,將評審意見反饋給作者,通知其錄用、修改或退稿;
(3)致謝審稿人,給付審稿酬勞。
三、匿名審稿的基本規則
雙向匿名審稿的目的,是為了讓審稿人在毫無人名、人情所累的狀態下,以文章自身所呈現的學術價值為標準,評審一篇文章學術價值的有無與高低,為學術期刊提供取舍判斷依據,為優秀論文的遴選、特別是未成名學人文章的脫穎而出提供制度性的公平通道;同時,為不同身份和職位的作者在隱匿評審人姓名的情況下,依據評審意見修改和完善原作,提供了一種不懷成見的接受機制。匿名審稿制度在國外學術出版界已經過幾百年的發展②,在我國則以自然科學期刊出版為引領而逐步展開,人文社科期刊實行這一制度是進入21世紀以來的事,其布展趨勢為學術期刊自身的內在發展所致。人文社科期刊的雙向匿名審稿,由于各編輯部所面對的專家群體不盡一致,刊物期數亦不相同,流程和做法存在差異,但一些基本規則是趨同的。
⒈內審與外審結合
在期刊所依存的學術單位(大學或研究院)有一定數量符合審稿人條件的專家時,外來稿件可以匿名請本單位相關專業的專家評審。此法的好處是,編輯部對審稿人不僅有較細致的專業和研究方向方面的了解,重要的是對審稿人的評審水平,如對稿件學術標準的把握、審稿態度、評審表達等,都有較直觀的掌握,送審時把握性大,反饋也較及時。但此法難以大面積實施,原因是:(1)專業限制。一個單位不可能集中擁有各專業、各研究方向、具有審稿資格和能力的專家,這使完全依靠本單位專家審稿不可能實現;(2)不適用于本單位來稿。一個單位同一專業、同一研究方向的人圈子很小,相互之間的了解往往因礙于情面而使匿名審稿失掉意義。因此,大量文稿的外審勢在必行。
國內數以千計的優秀專家學者為在全國范圍內的匿名審稿提供了人選,此法的好處是,專業充分細分,可以滿足各類專業的審稿需要。短處是:由于審稿人情況不明,如是否愿意接受審稿邀約、是否具有評審水平、是否正常在崗等,難以隨時掌握。
因此,在審稿過程中,按專業建立起相對固定的審稿人網絡,是期刊編輯部的應對方法之一;其次,當送審稿件“一去不復還”時,如果作者仍有意于在本刊刊用,可選擇第二位審稿人再次送審;第三,對初審后的重要選題和稿件應予以關注,通過不同的方式聯系審稿人,及時獲取反饋意見,以免貽誤文稿的編發,同時,送審前備份原稿,在第一位專家審稿無消息時,考慮送第二位專家評審。
⒉審稿人的日常性更新
審稿專家是一個由專業劃分組成的人才系統,由于來稿所涉及的問題千變萬化,原有的學科劃分或層級難以滿足對文稿評審的精確性要求,審稿人的不斷補充和替換是不可避免的,人才系統與任何系統一樣,按衰變規律變更和代謝是這個系統的正常狀態,如部分專家知識的老化或年齡已經難以繼續勝任審稿工作等,同時,被不斷細化教育培養和訓練出來的專家也日益涌現,因此,審稿人的更新成為實行匿名審稿的日常工作之一。具體做法是:(1)在審稿單上說明如果被邀請的審稿人不適合評審此稿,可以代為推薦另一名合適的審稿人,待審稿意見反饋回編輯部后,可根據評審意見的情況,考慮是否將新人加入到本刊的審稿人名單中;(2)在稿件的編輯加工過程中,關注和追蹤學科帶頭人情況,如作者本人、論文中屢次提及的重要觀點持有者、國內相關領域重要論著作者等,都是潛在的合適審稿人;(3)注意各博士點導師、研究機構學科帶頭人的更替,了解其研究重點和特點,及時將其納入本刊審稿人名單中。
⒊及時兌付審稿酬勞
審稿是一項以審稿人知識積累和研究成就為前提的個體腦力勞動,是以審稿人接受期刊委托和智力、時間的付出為合意的,因此,是一種法律意義上的有償勞動。期刊編輯部作為邀約方,除了在聘請信上允諾給付審稿費以表達誠意之外,還應信守邀約的誠信,及時給付審稿費,以此體現與刊物學術性一致的為刊風格,同時,在審稿專家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信譽,為雙方繼續合作奠定基礎。
實際上,及時給付審稿費是所有自愿實行匿名審稿制刊物所愿意做好的基本工作。但另一方面,審稿費的支出也成為許多經費不足的刊物是否選擇匿名審稿的困擾。關于審稿費的支出,在辦刊務實中因各刊資金情況不同,很難有統一的做法,對策如下:
(1) 審稿費列入辦刊經費預算中,由主辦方統籌開支劃撥;
(2) 在確實無法列入單位預算的情況下,可考慮適當向作者收取國內平均水平的審稿費。
做法(2)的要點是:必須以兌付審稿人的酬勞為惟一收費目的,必須在向作者收取審稿費后及時反饋評審意見。事實上,在學術期刊出版界,合理收費已經成為不成文的“行規”,對此的探討也逐漸從國外到國內,從地下到公開,近年來學術期刊界的相關探討也未曾停止。如,張曉斌的《國外學術期刊論文收費情況概述》③、張以民的《23種國外科技期刊作者費用調查報告》④、趙大良等人的《科技論文發表費收取的合理性及其規范》⑤、陶范的《論發表費的收取原則》⑥等,都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側重不同的研討。在辦刊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此法是有意實行編輯部外專家匿名審稿制、卻苦于手頭拮據的期刊可以一試的辦法。
人文社科期刊匿名審稿制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所要解決的是學術論文質量和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問題,是一種在人文社科學術出版中參照國際通例以排除非學術因素干擾的努力,同時,也是在現代學術期刊出版中清除陳舊積習的努力,因此,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正因為這樣,業內的探討與摸索著行進的積蛙之步,才顯得必要。
注釋
①計亞男、周偉:《中國學術期刊向國際標準靠攏》[N],《光明日報》,2002-3-28
②許文深、姚遠:《科技期刊審稿的發展》[J],2001,(2):70-72
③張曉斌:《國外學術期刊論文收費情況概述》[J],《出版發行研究》2007,(4):56-59
④張以民:《23種國外科技期刊作者費用調查報告》[J],《 編輯學報》,2005,(4):153-155
⑤趙大良、顏帥、陳浩元:《科技論文發表費收取的合理性及其規范》[J],《編輯學報》,2006,(4):249-251
⑥陶范:《論發表費的收取原則》[J],《編輯學報》,2007,(6):442-444
(作者系《海南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編,副編審)